分享

《滿風印象》重現瀋陽歷史記憶
遼寧日報  2018-06-01 09:03:59

圖片默認標題

  北方的山、北方的雪,在雪野中翱翔的獵鷹、在白樺林中穿行追逐群鹿的滿族男兒……這是大型原創舞蹈詩畫《滿風印象》排練現場。該劇是瀋陽演藝集團、瀋陽歌舞團傾力創排的劇目“盛京賦”之一 。舞臺上滿族文化氣息濃郁,滿族剪紙、院落、舞蹈等元素貫穿其中,是一台反映瀋陽歷史文化記憶的劇目。是瀋陽演藝集團繼京劇《戰沈州》、評劇《黃顯聲》之後又一台彰顯地域文化的舞臺劇。

  滿族文化與現代藝術手段結合

  在排練現場,總編導徐曉霞向記者介紹,《滿風印象》分為《搖籃》《雪逐》《踏夢》《鬧春》《婚典》《鑄魂》六個章節,將清文化與現代藝術手段相結合,用現代舞蹈語言、服裝道具、音樂、燈光和舞美,製造多變的場景,努力打造一台彰顯瀋陽歷史文化底蘊,使觀眾領略到滿族原生態的民風民俗的魅力。劇中的神鷹舞、格格舞、紅果寸子舞、笊籬姑姑舞、撞拐舞、迎親舞、單鼓舞、腰鈴舞等具有滿族民族特色的舞蹈,表現出滿族這個騎射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和原始的圍獵場面、強勁的生命意識。另外,滿族節慶民俗中,人們的率真和歡樂也在劇中表現出來,比如在第四章《鬧春》中,正月十五,男孩玩著民族遊戲跑馬城撞拐摔跤,笊籬姑娘心靈手巧,笊籬揮舞如花燈。滿族院落、滿族剪紙也成為舞臺背景,抓鼓、單鼓、腰鈴、寓意滿族由來的紅果等滿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展現的是滿族風情風俗、風韻風格,凸顯唯美、震撼和感動。在第一章《搖籃》中,用嬰兒的悠車講述滿族故事。滿族育兒習俗裏,最有特色的是嬰兒睡悠車,把它稱為養個孩子吊起來,北方的山水綠林,是滿族的生命搖籃,搖籃,搖啊搖,把藍天和大地搖入了生命之中。滿族的民間故事也在劇中表現出來,如第三章《踏夢》講述的是滿族部落的起源——鵲銜朱果的傳説。

  起用年輕團隊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此次瀋陽演藝集團大膽起用年輕團隊,《滿風印象》的編導團隊平均年齡35歲,演員平均年齡只有20歲。徐曉霞表示:“瀋陽歌舞團注重發掘優秀年輕演員力量,更好地為瀋陽城市文化事業發展助力。”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排練,這臺原創舞蹈詩畫將於6月5日、6日在盛京大劇院首演。(記者  楊 競)

編輯:楊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