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遼寧:發力彰武脫貧攻堅主戰場
遼寧日報  2018-06-07 09:57:09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大板村第一書記尹強租住在村民家,利用空閒幫房東栽種蔬菜。

  大板村第一書記尹強租住在村民家,利用空閒幫房東栽種蔬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章古臺村第一書記張偉引導黨員郭義春帶頭用覆膜滴灌技術種植大果花生。

  章古臺村第一書記張偉引導黨員郭義春帶頭...灌技術種植大果花生。

  從今年2月起,遼寧選派1.2萬名幹部到鄉鎮和村工作,對全省593個經濟困難鄉鎮和1.17萬個村實現全覆蓋。大規模選派幹部到鄉鎮工作和任村第一書記推動鄉村振興,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五大區域發展戰略”,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舉措。選派工作啟動以來,阜新市彰武縣積極開展並有序推進相關工作,選派幹部來到派駐地,迅速轉變角色,沉下心、定好位、做調研、謀發展,全身心投入全新的工作中,在遼西北這塊沙土地上,演繹出一幕幕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

  心中有思路,做事有章法,工作有抓手

  房屋坐落參差不齊,很多家宅院裏種滿樹苗,雜物淩亂堆放,居民出來進去不走正門走後門,有的乾脆把院墻一圍,連大門都不留……這是省直機關工委紀工委副書記張偉被派到彰武縣章古臺鎮章古臺村時,看到的當地村容村貌。

  建設美麗鄉村,從庭院改造做起。5月31日,經張偉倡議,村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決定利用村部左側一塊空地建一個集採摘、觀光等於一體的微縮景觀,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利用閒置土地,而且能打造一個樣板,讓村民切實感受到環境改善帶來的益處,自覺跟著行動起來,改造自家庭院。説幹就幹,當天開完會,黨員們就自覺地留了下來,義務勞動兩個多小時,收垃圾、除雜草,把這片空地收拾得乾乾淨淨。

  6月1日,村裏又組織人員清運集中堆放的亂石,整理土地,劃出條塊,覆上草炭土,修建圍墻,現場工人忙得不亦樂乎。讓環境得到改善,讓農民的日子過得多幾分生活情趣,庭院改造承載著張偉的美好憧憬。在施工現場,張偉對記者説:“下周,省農科院風沙所的專家會來現場進行專業設計,等這個小型田園綜合體建成了,村民一定會眼前一亮,相信章古臺(村)的庭院環境會逐漸美起來。”張偉説著,眼神裏流露出自信。

  同一天,在彰武縣西北部的滿堂紅鎮大板村,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派來的駐村第一書記尹強正忙得腳打後腦勺。記者見到尹強時,他正在70歲的貧困戶邢大娘家裏走訪。邢大娘指著院子告訴記者,原來只有左邊一片種了點兒蔬菜,尹強來過幾次後幫忙在右邊一片種上紅小豆和綠豆,還幫她賣散養雞蛋,“這日子眼看著要見亮兒了”。

  整個交談過程中,邢大娘反復念叨著“知足”,説自己和省裏派來的“大幹部”處得跟一家人一樣。這份熟悉和信任,是尹強用腳步和誠意走出來的。

  尹強從小在瀋陽長大,這是頭一次下鄉工作。為了儘快進入角色,尹強從走村入戶做起,挨家挨戶了解情況,全村130戶貧困戶,他每家至少去過兩三次。走訪後,他對走訪對象進行分類,什麼原因致貧,佔多大比例,每戶有什麼具體特點,都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因戶施策。

  原本應該住鎮上安排的宿舍,但尹強堅持留下來,租下當地村民王林住宅的一間屋子,每天與村民打成一片。在探訪尹強住處的路上,記者見到一個農家樂和榨油作坊正在施工建設,工人們幹得熱火朝天。尹強介紹,這是他發展村集體經濟計劃的一部分,“建一個養殖合作社,一個種植合作社,再把網店建起來,抓實這幾個抓手會讓大板村(集體經濟)有起色”。

  派出單位做後盾,派駐地區做保障

  “個人真的沒什麼,關鍵是組織上支持,自己單位重視,當地領導關心,解除了後顧之憂,才讓我全身心投入。”尹強的這句話,道出選派幹部的普遍共識。

  派出單位黨組織是堅強有力的後盾。尹強告訴記者,每次回單位彙報情況,局黨組都讓他講困難、提要求,並給予全力支持。就在採訪前幾天,尹強剛剛彙報了一件事,又爭取到單位的資金支持:大板村有21名中小學貧困生,每天午餐5元,一年校車費用1600元,讓這些孩子的家庭難以負擔。經局黨組研究決定,單位拿出資金資助這些貧困生,讓孩子們不用自己帶飯,和其他學生一同坐上校車,按時安全上下學。

  3月7日以來,省選派的29名幹部由彰武縣委組織部負責協調,陸續送到派駐單位。3月15日下午,阜新市選派的26名幹部通過對接會的方式進行對接。目前,省市選派幹部已經全部到崗並投入到緊張工作中。

  “幫助建強戰鬥堡壘,提升村級黨組織領導能力;幫助完善制度建設,規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幫助加強教育管理,提升黨員素質能力;幫助開展脫貧攻堅,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幫助解決信訪難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幫助辦實事做好事,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抓好自身作風建設,樹立選派幹部良好形象。”3月21日,彰武縣召開全縣大規模選派幹部到村工作動員暨培訓會議,縣委在省市關於黨組織第一書記職責要求的基礎上,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的7項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

  目前,省市縣選派幹部已經分別到崗,對鎮村情況的摸底工作基本完成。根據鄉鎮和村的實際情況,選派幹部正著手制定發展計劃和三年規劃。據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同志介紹,他們主要採取兩種形式:第一種是選派到鄉鎮工作幹部聽取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和到村工作幹部意見,統籌本鄉鎮和各村發展規劃,第二種是包鄉鎮縣級領導幹部和有關部門直接聽取選派到鄉村工作幹部意見。這兩種形式同步運行,到鄉鎮工作幹部為本鄉鎮選派幹部工作的牽頭人,包鄉鎮縣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為本鄉鎮直接聯繫人,隨時將發展計劃和規劃送到相關部門審核,對可行性進行綜合分析,確保科學合理。縣委還為選派幹部搭建平臺,在資金、項目、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確保好想法落得下落得實,為他們發揮作用搭建舞臺。

  以黨建為引領,“五個振興”統籌推進

  到村第一天,張偉就琢磨怎麼抓黨建引領經濟發展。為此,他帶領村“兩委”班子與省農科院風沙所大力合作,並簽訂村所合作協議,不僅接受專家的專業指導,幫助村裏發展産業,而且聯合開展黨日活動,把黨建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使黨員處處發揮作用,增進協作。

  鄉村振興,首位是産業振興。圍繞經濟發展,張偉動了不少腦筋。他從當地農民熟悉的品種入手,在花生種植上做文章,引入外地一家專業合作社在村集體提供的5.7公頃土地上搞試驗,利用覆膜滴灌技術種植大果花生,黨員郭義春帶頭種了1.13公頃。記者在郭義春的地塊上看到,別人家的還沒出苗,他種的花生不僅出苗了,而且已經10多釐米高。張偉説,儘管成本多了一些,但算下來,收入還是比用原來土辦法種的多得多,“就是要示範打樣,讓村民看到實惠,才敢跟著你幹”。張偉還籌劃發展林下經濟,利用當地樹林茂密的優勢,協調資金,引進莊河大骨雞,先由村主任等幾個人帶頭搞試驗,積累經驗,待見效後進行推廣,並以合作社形式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經濟上的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硬仗,但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經濟振興。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統籌推進,才是鄉村振興的真諦。

  今年3月,大連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金波作為省首批選派到鄉村工作幹部,被派駐到彰武縣葦子溝鎮擔任黨委第一副書記。金波結合自身優勢,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篩選出有未成年子女的,主動為這些孩子做學業職業指導。金波發現當地一些貧困戶的産生是因為子女不贍養父母所致,於是他利用曾在學校講授國學文化的專長,在鎮裏舉辦傳統文化講堂,力爭逐步改善當地的道德文化生態。

  瀋陽農業大學教授馬世良是選派到四合城鎮大伙房村的第一書記。駐村後,馬世良不僅重點關注在産業振興中表現突出的黨員和積極分子,同時也關注鄉村道德建設、文化建設、環境建設等方面表現突出的黨員和群眾,善於發現和宣傳那些“不顯眼”的黨員和群眾,讓群眾跟著身邊先進人物學。

  滿堂紅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盧凱曾在微信朋友圈裏曬出她評價尹強的一段話:“來駐村剛剛兩個月的時間,他就已經把自己完全地融入到了農村,沒有一點城裏人的嬌氣與傲氣。每次往返于省城與村子之間,他的車子總是塞得滿滿的,回省城帶去的是貧困戶自産的農産品,他高價賣給親戚朋友,增加農戶的收入。回村時,帶回來的是從同學、親友那裏募捐來的衣物,帶給貧困戶一份溫暖。他是一位很務實也很有思想的人,來駐村之後,他一直在探討、規劃著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如何帶領貧困戶走出貧困……”盧凱描畫的是一個人的身影,但更讓人看到的是選派幹部的合影。(本報記者/史冬柏文/攝)

編輯:楊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