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阜新:沙土地裏種出豐收田
遼寧日報  2018-09-26 13:37:20

  9月22日下午,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阜新鎮桃李村海豐科技家庭農場的玉米地裏,有百餘人在田間地頭邊看邊交流著,他們不是在秋收,而是在觀摩、學習——這是瀋陽農業大學主辦的“遼寧半乾旱半濕潤區雨養玉米、灌溉粳稻規模機械化豐産增效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技術培訓與現場觀摩交流會的最後一站。

  “看這大苞米棒子,多招人兒稀罕。眼前這塊地畝産850公斤左右,再好一點能達到1000多公斤。”示範區技術負責人尹光華拿著話筒介紹。在13公頃的示範項目區裏,兩米多高的玉米稈株株挺直,排列整齊。為更直觀地看到玉米穗的果實,大田裏有三四排玉米脫了玉米衣,露出玉米棒,每個果穗都很均勻,籽粒飽滿。

  阜新縣地處遼西北,水資源匱乏,地表蒸發量大,今年又趕上高溫,一般玉米畝産400公斤左右,坡地産量會更低,但示範區基本沒受影響,主要是因為採用了淺埋滴灌技術。這種技術利用改進的一體化鋪帶播種作業機,春播時進行開溝、施肥、滴灌帶鋪設、播種、覆土等作業。成長期分期灌溉,水直達根部,避免蒸發,比地膜覆蓋省工省力,還能減少購買地膜的成本和殘膜遺留土壤造成的“白色污染”。

  “我們這地方是沙土地,玉米要豐産,年降水量得在400毫米以上。”農場主馬樹海説,往年一旱玉米就歉收,但今年靠滴灌技術,豐産沒問題。海豐科技家庭農場常年與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現有的33公頃土地分別種著玉米、高粱、穀子、花生和大豆等,通過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實現年年豐收。

  “糧豐”項目負責人張文忠表示,玉米節水集成技術示範區的目標是通過技術、模式示範和大面積推廣應用,讓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生産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記者   孔愛群)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