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報道(田甜):自2004年10月國際疼痛學會(IASP)倡議設立“世界疼痛日”以來,每年10月由IASP發佈抗痛年主題,已經成為全球疼痛醫學界最令人矚目的大事。10月11日,被定為“世界鎮痛日”,10月15日到21日被定為“中國鎮痛周”,而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則被稱為“世界抗痛年”,據悉今年的主題為:全球抗擊老年幼年精神神經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10月15日,正值中國鎮痛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疼痛科主任宋濤教授提醒市民朋友們:疼痛無需忍。
作為每個人一生中體驗最早、最多的主觀內在感覺——“疼痛”,是人類經常遇見的問題。但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對疼痛的認識比較片面,認為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狀,只要疾病治好,疼痛就會消失,所以至今還有眾多患者正在忍受著疼痛的折磨。
宋濤(右三)在為疼痛病人治療。(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供圖)
宋濤(左一)在為疼痛病人治療。(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供圖)
老年人別以為疼痛是老年病 “疼了”就要及時就醫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疼痛科主任宋濤表示,由於患者年齡差異和文化程度不同和對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同,一些患者在發病初期不重視、沒能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病情惡化。實際上,有很多中老年朋友經常腰腿頸肩疼,他們往往認為是自己年齡大了、老了,身體疼點就疼點吧,是正常現象。實際上,這完全是錯誤的觀念,中老年人出現疼痛感,很多都是腰椎退行性改變、壓縮性骨折或骨質疏鬆等導致的。需要及時就醫治療,疼痛感就會逐漸緩解和改善,不至於影響正常的生活。
宋濤提醒廣大市民,現在正值秋冬季節交替之際,天氣驟降很多,腰腿頸肩疼、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和三叉神經痛等患者疼痛感加重,此時應及時增添衣服、注意保暖。一旦出現疼痛感加重或病程延長的情況,則應及時就醫治療。
疼痛會引發焦慮、抑鬱等 影響患者心情和生活品質
宋濤強調,疼痛患者的病情如果長期得不到及時的控制,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由此引起的厭食、消瘦、失眠、體質下降,使其不能耐受原發病的治療,進一步影響生存品質。
宋濤解釋,通常患者認為使用非阿片類藥止痛更安全,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但當此類藥物達到一定劑量時,它的止痛作用就達到了頂點,此時再服用更大劑量的同類藥物,止痛效果也不會增加;而對中、慢性疼痛(如癌痛等)需要長期用止痛藥的人,使用嗎啡等阿片類藥更安全有效。
當然,幾乎所有止痛藥物都有噁心、嘔吐、鎮靜、刺激胃腸黏膜、便秘等副作用,但是加用一些胃黏膜保護劑、胃腸動力藥物和通便緩瀉藥,是有可能緩解的。除便秘之外,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大多是暫時性或可耐受的。4-7天后症狀大多可自行消失。同時手術也是治療疼痛疾病的有效辦法,可提高患者生活品質。
宋濤在義診,併為患有疼痛方面疾病患者給予耐心解答。(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供圖)
相關連結
宋濤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疼痛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獲日本香川大學大學院博士學位。現任遼寧省醫學會疼痛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疼痛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疼痛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疼痛醫學雜誌》編委。
長期從事疼痛診療工作。擅長各種慢性疼痛病,如糖尿病足、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晚期癌痛、頸肩腰腿痛、下肢動脈閉塞症等疾病的微創介入治療。
這些疾病帶來的疼痛可以改善,了解一下。
【骨關節痛】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肩周炎、骨性關節炎、肌筋膜綜合徵和骨質疏鬆症、痛風、膝關節炎、足跟痛、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徵、退行性骨關節炎等。
【組織疼痛】急慢性腰扭傷、腰肌勞損、棘上棘間韌帶炎、腰背肌筋膜炎、梨狀肌綜合徵、纖維肌痛綜合徵、強直性脊椎炎、腱鞘炎、肩周炎、網球肘、軟組織損傷。
【頭痛】偏頭痛,頸源性頭痛、肌緊張性頭痛、外傷後頭痛等。
【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急性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神經損傷後疼痛、糖尿病性神經痛等。
【非疼痛性疾病】頑固性呃逆(打嗝)、急性面神經炎(面癱)、腱鞘囊腫、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