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婦女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于淑娟:“鋼鐵世界”的女發明家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10-26 10:25:27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報道(田甜):如果要為鞍鋼的時代楷模勾勒一幅畫卷,她的名字不啻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果要為鞍鋼的女性職工描畫一道風景,她的身影更是動人的一抹色彩。她就是中國婦女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鞍鋼歷史上首位被中國發明協會授予“當代發明家”稱號的女科技工作者于淑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于淑娟1

  中國婦女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于淑娟。(遼寧省婦聯供圖)

  于淑娟主持的“含鐵塵泥高效再資源化新工藝開發與應用”項目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推廣應用後,僅3年時間就為企業增效3.1億元;搬運裝實驗原料的編織袋、抬氮氣瓶這樣連男職工都要叫苦叫累的情況,在她的工作中是常態;為了做試驗,她曾經連續三天三夜沒有休息,一天下來甚至連口水也顧不上喝;她是女兒心目中的“尺規”和“榜樣”,而她卻自認不是一位合格的母親,甚至發生過因為忙於做試驗而“丟孩子”的故事;作為一個比普通人更愛美、愛潔凈,甚至摸過錢後都要洗手的女性,卻堅守在與鋼鐵塵泥等工業廢棄物打交道的科研崗位,始終無怨無悔。

  一個弱女子 一個奇女子

  嬌小的是她的身材,偉岸的是她的事業。

  于淑娟曾先後獲評當代發明家、遼寧好人·最美振興發展帶頭人、遼寧省第四批“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才、遼寧傑出科技工作者、遼寧省“五一巾幗”先進個人、鞍山好人·時代楷模、首屆鞍鋼楷模、鞍鋼優秀共産黨員……

  二十九載執著前行,二十九載春華秋實

  她塵泥裏“淘金”、廢渣中“尋寶”……創新的背後是艱辛,成就中蘊含著責任。能吃苦、總是愛較真,永不服輸、從不言敗,敢為人先、永爭一流,牢記使命、甘於奉獻……

  這,或許就是一個柔弱的女性在多以男性主導的“鋼鐵世界”迸發出火山般巨大能量的唯一釋義。

  泥裏“淘金”

  實驗室裏,一身白色工作服的于淑娟從實驗原料裏鏟起約一小勺燒結煙氣除塵灰,倒入盛水的燒杯中。

  攪拌、浸出、過濾、蒸發、結晶……這樣循環往復的步驟常常一下來就是數個小時。

  這是于淑娟進行科研試驗的一幕場景。

  讓這些冶金廢料通過技術手段處理變廢為寶、高效再資源化,挖潛增效,為節能減排、綠色生産、循環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提供技術層面的支持,是于淑娟和她的課題組科研項目的中心工作。

  項目組的侯洪宇端來一碟盛滿手指甲大小的黑紅色泥球説道:“看,這些是塵泥球團。當初,為了做工業試驗,于姐手工製作的塵泥球團足足有3噸之多。”

  泥裏“淘金”,于淑娟和她的團隊擔負的“含鐵固體廢棄物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發項目”,攻堅克難的第一步就是從研究這些塵泥開始的。

  含鐵塵泥是鋼鐵生産各個工序産生的固體廢棄物的總稱。于淑娟開始這一科研項目的時候,沒有走國內外現成但成本高昂的“捷徑”。薪火相傳的鞍鋼工匠精神鼓舞著她走上一條發明之路、創新之路。

  然而,白手起家,談何容易。

  任何發明創造、科技創新都不是守在實驗室裏一蹴而就的。“搞塵泥研究,需要動腦,也需要動手、動腿。”談及于淑娟的創業歷程,侯洪宇如是説。

  那一年,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提出具體的科研方案,于淑娟加班加點,跑遍了鞍鋼每道工序的除塵點。

  那是怎樣的一種工作境況?煙塵瀰漫的除塵器部位、蒸氣撲面的熱渣處理系統、氣味熏人的污泥池邊……“到環境那麼臟、操作起來又非常危險的塵、泥、渣排放現場採集實驗原料,就沒聽她叫過一句苦、喊過一聲累。”曾與于淑娟一起共事的呂志升説。

  于淑娟淡然一笑:“當時想,咬咬牙就挺過來了。”輕描淡寫的話語背後,蘊含的是厚重的內涵。

  20多個單位、近百個工位點,先後取樣上萬個。近4噸重的樣品,是她和同事一鍬鍬裝進編織袋,再一袋一袋從現場拖拽到車上。做冶金性能試驗要用氮氣,她硬是把比自己還要高的氮氣瓶子拖下樓,再拖上樓……

  侯洪宇回憶到廠後不久,第一次跟隨于淑娟到八家子料場取樣時的經歷,當時的情景歷歷猶新。

  堆滿各類工業廢棄物的料場上,灰塵漫天,空氣中充盈著刺鼻的味道,粉塵夾雜著污泥,穿透厚厚的口罩,炫耀似的給面頰留下紅黑相間的印記。

  于淑娟穿行在五色雜陳的廢泥廢渣間,一邊採集試驗所用的樣本,一邊給新來的徒弟們現場講解。

  她隨手抓起一把廢料,攤在手中,一樣一樣地教徒弟們辨別廢料的來源和主要成分。切身感受加上臨場體驗,這樣的耳提面命和親身經歷,自然令徒弟們不能忘懷。

  而侯洪宇印象最深的記憶,是他眼中平時特別愛乾淨的于姐,竟然用手抓起那些骯髒的廢料卻毫不猶豫。

  正是這種不懈和執著,讓于淑娟和她的團隊取得了創造性的突破。

  于淑娟通過技術創新開發出的塵泥廢料鐵、碳、鋅綜合利用新技術,使鞍鋼在含鐵塵泥處理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不僅是國內首創,而且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她主導建立的優化鞍鋼含鐵塵泥綜合處理體系,年處理含鐵塵泥渣百萬噸,含鐵塵泥綜合利用率達到100%,鐵的回收率超過90%,碳的利用率達到100%,實現了經濟效益、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大愛如歌

  “媽媽,我為你驕傲,我的媽媽太棒啦!但我又覺得你特別辛苦,今天的成績全都是你的努力和拼搏換來的。我要以你為榜樣……”于淑娟獲得“當代發明家”稱號後,遠在國外的女兒通過微信向媽媽祝賀。

  聽著手機裏傳來女兒熱切的聲音,于淑娟的眼睛濕潤了。

  作為一個妻子,她愛自己的家庭;作為一個母親,她更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對家庭,對孩子,她總是覺得自己虧欠得太多太多。

  很長一段時間裏,于淑娟一直為自己差點把女兒“弄丟”了的事自悔自責,以致此後只要夢中夢到女兒,腦海裏總是“丟女兒”“找女兒”的情景。

  那是很多年以前,女兒剛滿6歲的時候。週日,女兒照例由父親送到少年宮學舞蹈,于淑娟也照例加班。

  早上出門前,于淑娟和丈夫約定,10點鐘孩子學習結束後,由她負責接。

  可是,到單位做試驗後,一台儀器突發故障,導致試驗無法進行。于淑娟和同事埋頭查找故障,其間反反復復,一直忙到下午4點半才處理妥當。

  剛要舒口氣的于淑娟猛然想起接孩子的事,霎時,冷汗浸濕了全身。

  騎上自行車急三火四趕往少年宮,卻已空無一人。

  心急如焚的于淑娟趕回家中,丈夫也著急起來。全家人和親朋好友一齊出動尋找,並報了案,孩子卻音信皆無。

  夜半時分,一家人坐臥不安的時候,爺爺家的電話裏傳來了消息:孩子安然無恙,是被一起學舞蹈的一位學生家長接到了家中。這位家長看到于淑娟的孩子無人來接,苦等一個多小時無果後,就先把孩子領到了自己家中。而年幼的孩子一時半會兒説不清家庭的情況,直到半夜,才想起把爺爺家有電話的事告訴給那位家長。

  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第二天,見到媽媽和爺爺的一刻,孩子“哇”的一聲,牽出了三代人的淚水。于淑娟摟著“失而復得”的女兒,一個勁兒地親。

  從那以後,家境尚不寬裕的于淑娟家由公公出資,安裝了一部家庭電話,她自己也掏錢配了一部傳呼機,以備加班時與家人隨時聯絡。

  如今,于淑娟榮譽滿身。可她還是經常穿上那身潔白的工作服,在她鍾愛的實驗室裏默默工作著。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