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遼寧事業單位謀變
遼寧日報  2019-01-23 08:50:57

  110多萬個單位、3000多萬人,這是截至2018年5月,我國事業單位的“家底”。

  集中了三分之二以上專業技術人才,廣泛分佈于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領域的事業單位,為支持保障各級黨政機關、服務廣大人民群眾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隨著我國公共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的顯現,一些事業單位定位不準、職能不清、效率不高等問題也更為突出。

  根據中央相關指導意見,到2020年年底,全國經營類事業單位將完成或基本完成轉企、撤銷和退出,承擔行政和公益職能的事業單位改革也在試點和規劃之中。數千萬手捧國家“飯碗”的事業人,未來幾年將經歷重大變局。

  老工業基地遼寧瞄準事業單位弊端,近年來提早謀劃、強力推進大規模改革。2016年上半年,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革在遼寧啟動,按照“人隨事走”原則,解決好人與資産的規劃難題。2018年5月,公益性事業單位改革啟動,除醫療、教育、稅務系統之外的全部公益性事業單位,基本完成大規模優化整合,而如何進一步明確職能、優化公共服務才剛剛破題。《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深入調研遼寧事業單位改革的方案設計、具體做法、推進節奏、收穫紅利、改革難點,為各地即將實施的同類改革提供借鑒。

  讓政府和市場各歸其位

  作為最早進入和最晚退出計劃經濟體制的地區,遼寧省事業單位的數量和人員偏多,很多設置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事業單位,而今愈發顯得“小”“散”“亂”,服務經濟和民生的能力弱化,很難適應新形勢和新需求。

  一些單位背靠主管部門的大樹好“乘涼”。許多隸屬於主管廳局的事業單位,或多或少都依靠上級機關攬活。一位駐遼外地商會會長表示,企業前往各級部門辦理審批,哪敢不去這些“二政府”拜碼頭,將服務業務優先交給它們?“不革除‘紅頂仲介’,政府簡多少政,放多少權,企業還是難有獲得感。”

  部分單位因人設崗、因人設事。遼寧省直黨群部門下屬的99家事業單位中,10人以下的佔2/3,最少的只有兩三個人。遼寧省委編辦副主任陳相元表示,這些事業單位有的名存實亡,有的重復設置,有的管理混亂,有的以費養人,“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的弊端明顯。

  針對上述問題,遼寧省把事業單位改革作為深化機構改革,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手棋”,大刀闊斧加以推進。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原則,早在2016年上半年,遼寧省就啟動實施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將從事經營業務的資産和人員成建制轉為企業。目前,全省1174個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按照業務相近的標準打包整合,遼寧已組建省屬企業集團12戶,市屬企業集團上百戶,涉及人員數萬人。新集團全部與原先主管部門脫鉤,納入國資系統集中監管。

  2018年5月,遼寧省公益性事業單位改革啟動。按照功能相似、職能相同原則,遼寧省力推優化整合。目前,全省除去醫療、教育、稅務系統以外的27514個公益性事業單位,已優化整合為2366個,精簡幅度逾九成,改革涉及人員41萬人。

  改革中,遼寧省推進行政類事業單位政事分開,75家省直事業單位承擔的113項行政職能,已全部劃入黨政機關。

  “讓政府和市場各歸其位,讓公益服務做優做強。”遼寧省委改革辦副主任李方喜説,此次改革旨在將事業單位準確定位並提升其能力,將為減輕財政負擔、增加市場主體和保障公共服務發掘新的空間和潛能。

  盤活資産集中資源

  隨著全省事業單位陸續完成“撤並轉”,遼寧省以此項改革為突破口謀發展、促振興的預期開始顯效。

  在事業體制下,許多單位既無經營動力,也無增收壓力,掌握的鉅額資産“躺在家裏睡大覺”,可謂手捧“金飯碗”卻從政府財政“討飯吃”。改革後,這些單位引入了全新體制機制。省交投集團下屬的交通科學研究院此前每年可從省交通運輸廳爭取到科研經費3000萬元,改革後此項經費驟降到300萬元,企業只有轉向從市場找活幹,經過兩年的鍛鍊,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原先散落在各部門的服務資源,不能形成合力,通過改革加以集中有效利用,實現“1+1>2”,也是改革初衷之一。遼寧省乾旱地區造林研究所原為省林業廳下屬的科研事業單位,其與遼寧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同在朝陽市,相距不過10余公里,專業相近,但因為隸屬不同,各自工作互不聯繫。在此次改革中,兩家單位得以整合,重新組建的省農業科學院橫跨3個省直部門的多學科領域,能夠在科技共建、農業發展、脫貧攻堅等方面形成合力。

  “管辦分離”,讓裁判員和運動員各就其位,是此次改革的特點之一。據統計,遼寧省直21%的事業單位由部門所屬改為省委、省政府直屬,市、縣黨委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的比重達到77%,這打破了一些事業單位的“二政府”狀態。以遼寧省環保集團為例,改革前眾多負責環境諮詢、設計、評價的單位靠省環保廳的“婆婆”攬活。如今它們成為獨立市場主體、參與市場公平競爭,有利於創造健康市場環境。

  服務老工業基地振興新目標、新要求,是此次改革時設置新的事業單位的一個主要考慮。按照中央將東北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等五大基地的定位,遼寧省在改革中整合省直部門所屬的34個事業單位,新組建先進裝備製造業工程中心、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建設工程中心等五大服務中心,用以服務五大基地建設任務,為高品質發展和全面振興加油添力。

  發力啃最硬的骨頭

  “這是遼寧振興不可或缺的一環,再難也必須完成。”李方喜認為,遼寧全力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就是通過對“人”“事”“機構”的大刀闊斧調整,盡可能消除體制機制弊端。

  2018年2月底,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後,遼寧省借助前期“事轉企”改革摸索的經驗,很快就啟動公益性事業單位改革,並進一步深入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遼寧此輪改革走在國家統一部署的地方黨政機構改革之前,隨著單位整合、人員調整逐步到位,特別是行政類事業單位職能的清理和移交,為隨後的黨政機構改革創造了良好氛圍、打下了堅實基礎。”李方喜説。

  遼寧省事業單位改革涉及人員數十萬人,改革既衝擊觀念,又觸碰利益,是難啃的“硬骨頭”。遼寧省提早謀劃,統籌兼顧做好政策配套,同時“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搞例外,不開口子,將經營性單位全部納入“事轉企”範圍,一次性解決不願“轉”問題。

  落實過程中,遼寧出臺一批細化文件,僅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就對人員安置、清産核資、養老保險轉移、職業年金接續、政府購買服務等問題出臺配套政策。在工作節奏上,遼寧省既在幹中學、學中乾,根據基層調研情況隨時對工作方案動態微調,又明確時間節點和任務目標壓茬推進。此次改革中,遼寧省在研究省級方案時,就同步考慮市縣級方案,做全省整體改革方案時,就同步考慮各個事業單位的“三定”方案,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時,就同步研究黨政機構改革,讓各項工作蹄疾而步穩。

  遼寧省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偏高,以此次事業單位改革為契機,未來可望逐步降低這一比例。2016年至2017年,遼寧通過“事轉企”和加強事業單位管理,收回事業編制超15萬個。遼寧省委編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3年,遼寧省計劃再削減財政供養人員9.28萬人,讓財政供養人數比例降至全國平均水準,這主要靠事業單位改革發力。

  “但是,此次事業單位改革並沒有下達任何減員指標,更不以裁員為目的。未來降低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將是漸進式、水到渠成的方式。”遼寧省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過去一年,遼寧省為減少阻力和“陣痛”,在公益性事業單位改革中不減人、不甩包袱,但是對遼寧報刊傳媒集團、遼寧廣播電視集團、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等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並鼓勵這些單位培育經營板塊。

  目前,一些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帶有經營性質的業務板塊,紛紛引入市場化的績效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按照遼寧省規劃,時機成熟時,這些板塊將轉企改革,或引入民間資本混合,為事業編制人員退出打開一條通道。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