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公佈 遼寧6地上榜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9-02-20 17:13:51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報道(田甜):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日前公佈,遼寧省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地區有鞍山海城市、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錦州北鎮市、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于寺鎮、盤錦市大洼區西安鎮、朝陽市建平縣葉柏壽街道。這些地區的代表性藝術項目有“海城高蹺秧歌”“桓仁傳統木畫”“北鎮市國畫”“于寺鎮詩詞”“西安鎮高蹺秧歌”“建平縣葉柏壽街道剪紙”。

  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根據《“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命名和管理辦法》組織開展了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命名工作。據了解,遼寧省將充分發揮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6個地區的資源優勢,推動文旅融合,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激發群眾的創新能力。

  海城高蹺秧歌

  海城高蹺秧歌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清光緒年間(1673年)。明末清初,在海城牛莊秧歌會上,就出現過高蹺秧歌和地秧歌同時表演。

  海城高蹺秧歌是當地群眾傳統文化活動之一,也是海城鄉土風情一大習俗,流傳于海城市各鄉鎮及周邊市縣。海城高蹺秧歌屬大鼓高蹺,是遼南高蹺的一支,是民眾十分喜愛的民間舞蹈,經過多年的不斷演變,已經形成了舞蹈、雜技、音樂、小戲于一體的獨具一格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

  桓仁傳統木版年畫

  桓仁地區有史料記載的版畫歷史並不算太久遠,有據可查的是《桓仁縣誌》。其中記載:“桓仁清代光緒三年設縣而治,設縣之前已有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來此兩萬多人……當地出現一批民間作坊,一些多才多藝的農民兼有民間藝人的雙重身份和求生本領,他們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刻印版畫售賣。"幾百年來,這些木版年畫廣泛地流傳于桓仁地區,大人小孩都熟悉並喜歡。

  2007年,桓仁版畫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2年,桓仁把版畫列為重點文化産業保護項目,圍繞版畫産業辦培訓、建基地、樹龍頭,使這一植根于桓仁大地上的藝術形式在市場中彰顯出新的生機和活力。2013年又投資三百餘萬元建了古韻文化街,把以版畫為核心的文化産業集中在一起,為所有桓仁版畫創作者、從事文化産業群體提供免費創作展示空間,打造發展和推介平臺。

  北鎮國畫

  北鎮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先人在詩句、戲曲、書畫等方面均有傳世之作,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今天,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北鎮文化藝術活動空前活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

  在國畫創作上,名山醫巫閭自古八方畫師雲集,一些繪畫名流紛紛慕名來此作畫。1987年,北鎮市被遼寧省文化廳命為“遼寧省群眾中國畫活動基地”。目前,北鎮國畫作者達500人,其中具有較高水準的50余人。

  于寺鎮詩詞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于寺鎮位於遼寧省西北部,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全鎮的文化活動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蓬勃發展,先後被阜蒙縣評為“詩詞創作基地”;被阜新市詩詞學會評為“模範詩社”、“詩教先進單位”;被遼寧省評為“詩詞創作基地”;被中華詩詞學會命名為“詩詞之鄉”;2008年、2011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詩詞)之鄉”。

  于寺鎮高度重視“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工作,把繁榮民間文化藝術提到繼承和發揚文化遺産、弘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

  西安鎮高蹺秧歌

  西安鎮上口子高蹺秧歌已有三百多年曆史,風格喜慶熱烈,表演技術精湛,令人嘆絕,深受民間喜愛,曾獲中國第九屆民間藝術節“山花獎”。

  近年來,西安鎮深入發掘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各類優秀民間文化資源,在發展中力保傳承,在傳承中謀求發展,編寫了盤錦上口子高蹺秧歌技藝和盤錦小亮溝葦編製作技藝書籍,為後人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

  建平縣葉柏壽街道剪紙

  建平剪紙是東北剪紙的一個主要流派。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沉澱,獨特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了建平以蒙族薩滿文化為主體的、蒙漢文化相結合的造型粗獷、浪漫的剪紙藝術。

  建平的剪紙藝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為鼎盛時期,有大量的優秀作品參加省以上展出。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