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讀初國卿《瀋陽陶瓷文化史》
瀋陽晚報  2019-09-16 13:25:12

品讀初國卿《瀋陽陶瓷文化史》

清乾隆琺瑯彩梅雀圖錐把瓶酒器

品讀初國卿《瀋陽陶瓷文化史》

初國卿考察冮官屯古窯

品讀初國卿《瀋陽陶瓷文化史》

肇新窯業全景圖挂盤

品讀初國卿《瀋陽陶瓷文化史》

遼代白釉褐花大梅瓶

品讀初國卿《瀋陽陶瓷文化史》

上伯官漢墓出土漢代陶雙眼灶

品讀初國卿《瀋陽陶瓷文化史》

康平縣順山屯墓葬出土陶鬲

  豈知這世間萬物萬般,若一門熏修,每樣皆可見得無窮奧妙。陶瓷亦然。

  一萬年前左右,中國人就發明瞭陶器,到商代中期發明瞭瓷器,漢代的青瓷燒制已達“精美”程度,歷經兩晉青瓷、唐三彩、遼三彩、宋五大名窯、元青花、明青花與鬥彩、清代官窯、晚清淺絳、民初新粉彩……朝代更迭,中國陶瓷隨時代演進不斷有新品種新提高,驚艷時光,摩挲鄉愁。陶瓷不單是“一物”,而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

  讀罷初國卿所著《瀋陽陶瓷文化史》一書,筆者對瀋陽陶瓷文化的發展進程、來龍去脈有了一個全新的整體認知,讀書的過程,更是一個愉悅的審美體驗。

  30余萬字 洋洋灑灑描摹陶瓷之美

  書中的新樂古陶、三足器、陶蛙、梅瓶、雞冠壺……件件都是妙物。史有跡,造物始,喜歡收藏的人其實喜歡的是歷史,由一點物上的蛛絲馬跡,觸得到百千年前的聲光塵埃,也就真心覺得足矣足矣。

  新樂八百陶説明7000年到5000年前的瀋陽先人已有了穩定的部落生活和必備的生活用品,與瀋陽7200年前的人類文化整體發展成就相匹配;青銅時代陶紡輪的大量存世,證明了彼時紡織業的發達;“東北第一窯”高臺山的發現,為瀋陽的陶瓷歷史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看瀋陽陶瓷史就看到了瀋陽歷史斷代層的物華一隅,點線成章。“陶聖”唐英和他的“唐窯”以及首開中國現代制瓷業先河的肇新窯業在書中都有專門的篇章,鮮活的故事脈通沈水昌江,代代的流傳是這沈水之魂。在他的筆下,那些窯火閃映的古人面孔是鮮活的,那些精美圖片裏的瓷器也仿佛是時新的一般熠熠生輝。

  書講不盡,初先生在完書之後,又添一代後記,專講法庫。“中國瓷都”景德鎮,“中國瓷谷”法庫,瀋陽的陶瓷業發展至今,法庫作為傳承一脈,有根基,有源泉,更有未來。關於這裡,作者這樣寫道:“由此我相信,有水的法庫,有陶瓷的‘中國瓷谷’一定會有更大的作為,更輝煌的未來。關於法庫陶瓷的這些話,我只好寫在後記裏,因為當代法庫的陶瓷文化還需要總結,需要整理,只好留待後人去寫了。”不知怎的,讀到這一句,心下暗生淚意。

  10餘年間 忙忙碌碌重尋陶瓷之史

  這不是初國卿的第一本陶瓷之書。

  2014年,《瀋陽陶瓷圖鑒》出版,在那之後他即著手進行《瀋陽陶瓷文化史》的材料與圖片甚至實物蒐集與整理,2019年完成出版。此外,在沈水書坊中,還有一本初老所著的《盛京瓷話》, “國粹文庫”中還有一部他的《瓷寓鄉愁》。2019年,初先生出版了三部有關陶瓷的著作,可謂創作上的大豐收。

  為揭開、再尋瀋陽的陶瓷文化史,初國卿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專注于瀋陽陶瓷歷史資料的蒐集整理、陶瓷遺址的踏查尋訪和瀋陽地方陶瓷實物的收藏與研究。他曾長時間在圖書館和檔案館中蒐求,從有限的典籍和文獻中翻檢出許多之前鮮為人知的有關遼寧陶瓷的文字資料。他也曾遍尋瀋陽和遼寧其他地方的古窯遺跡,如高臺山、袁臺子、冮官屯、鵝房、大官、葉茂臺、周地溝、務名屯、北鎮、黃瓦窯、肇新窯業等古窯址,採訪相關的專家學者和當地人士,獲得第一手資料。他還在古玩市場和民間廣泛蒐羅遼寧地方窯口的陶瓷和瓷片,做到以實物説話。正是在這樣堅實的基礎上,他如願完成了《瀋陽陶瓷文化史》這部書,將瀋陽陶瓷史上的最閃光之處呈現於世。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當代文人又該做何事?有些問題始終盤桓在筆者心頭。而一如初先生所成就的,為一事,專此心,十餘年奔波于斯,讓有價值之物事史過有痕,為一座城市、一片土地挖掘並留下更多“亮點”,諸如此般等等,當為“何事”的答案之一吧。(記者 姜虹)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