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居二線的羅旭峰全力培養兒子繼續做好防癆事業 攝影 楊薇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消息(楊薇):作為江西省于都縣貢江鎮蔬菜場衛生所的防癆鄉醫,羅旭峰、羅春亮父子打從心裏期盼“雙千行動”的到來。
“這是給我們村的貧困患者雪中送炭來了,我們拍手歡迎。”日前,羅旭峰在接受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專訪時説,能夠解決貧困患者的後顧之憂,就是為他們的工作搭臺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父子倆也積極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協助村幹部和黨員一起入戶排查流入本村人口的疫情監控並監測體溫。
醫學院優秀畢業生回家當鄉醫
羅家第三代防癆鄉醫羅春亮繼續在基層為防癆事業奮戰 攝影 楊薇
在衛生所裏有一張紅色的木頭椅子,當所長羅春亮把椅子翻過來,大家看到在椅子的下面有三個工整的毛筆字“羅雅平”,落款是“75、11、10”。
羅春亮説,這是爺爺在1975年11月10日寫上去的。“這把椅子見證了每一位結核患者在這裡治療、治愈,見證了我們家三代防癆人的堅守。”羅春亮感慨地説。
羅春亮今年37歲,2005年在贛南醫學院畢業後,就回到了于都縣貢江鎮蔬菜場衛生所,成為了一名防癆鄉醫,一幹就是14年。
而他並不是家裏的第一個防癆鄉醫,他的爺爺、父親都曾在這裡工作,都為于都的結核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貢獻。
作為第三代鄉醫,羅春亮的選擇無疑是讓人佩服的,他的同學們不理解,為什麼優秀的醫學生不在大醫院找工作,偏偏要回到鄉村衛生所,當一名普普通通的防癆鄉醫。
最開始,羅春亮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迷茫的小羅看到了堅守的光芒
“曾經同學們也勸我留在省城,但我依然回來了,當時並沒有多想。”羅春亮説,十多年過去了,他的同學如今大多數都是科主任了,還有當院長的,唯獨他還是一名防癆鄉醫。
他問過自己,有沒有不甘心。是的,他有過。他一度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覺得自己的工作不如同學們體面,他甚至想過自己跟同學們比是慚愧的,覺得愧對學校的培養。
直到有一次他下鄉到村裏為結核病患者入戶送藥,路上他注意到村民對他流露出信任的眼神。
“那一刻,我意識到,我的職業是被尊重的,我是被需要的,我也是一名盡職的醫生,有什麼可迷茫慚愧的呢?”羅春亮仿佛一下子看到了他心裏苦苦追尋的那束光。
隨著接觸的深入,羅春亮越來越覺得他和村民之間是有溫度的,他們之間不再是冰冷的治療關係,彼此之間有著發自內心的關懷。
期盼“雙千行動”救助年年落戶于都
羅春亮指著衛生所墻上挂著的一塊獎狀説,這是對父親一生勤勉敬業最好的褒獎。
這是1998年4月,由原國家衛生部醫政司等部門聯合頒發給羅旭峰的“全國優秀鄉村醫生證書”。
現在羅旭峰退休了,可他還在發揮餘熱,不過現在他要服從兒子的管理了。
“新時代跟原來不一樣了,村民都有電子健康檔案了。”羅旭峰説,電子信息化的到來,讓他措手不及,好在兒子接班了。
“從1979年當上防癆鄉醫以來,40年的變化感受頗深。”羅旭峰表示,那時大家還是談癆色變,不願讓別人知道家裏有結核病人,“敲門不給開,給藥也不吃,甚至有病人把藥扔到馬桶裏。”
村裏現有3個結核病患者,一年到頭為了他們,父子倆操碎了心。“雙千行動”是救助貧困結核病患者的,很快羅旭峰為李金(化名)申請到了救助金。
“有了‘雙千行動’的救助金,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對治療更有信心。真希望‘雙千行動’能夠年年落戶于都,這能解決貧困患者的大問題。”結核病防治始終是父子心裏最在意的事。
羅旭峰堅守崗位40年,最大的遺憾就是因為工作忙而無法照顧好家庭。 對家裏的柴米油鹽他不了解,但對村裏的3043個村民的健康檔案卻如數家珍。
“幹了這行就顧不了家。”羅旭峰在感慨中飽含對家人的愧疚,以及一位醫者“舍小家為大家”的責任與擔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父子倆從2月1日到2月18日一直和當地村幹部、黨員一起參加疫情防控工作,並電話告知結核病患者儘量減少戶外運動,按時按量服用抗結核藥物,外出一定戴好口罩。
目前,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降至低級別,但當地各醫療機構仍然積極防控,保持戒備不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