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路舞出民族風采——非遺絕技朝鮮族乞粒舞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20-06-10 16:50:54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歡歡喜喜過大年2019桓仁春節聯歡晚會”上,金明煥和女兒金花表演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圖片由受訪者金明煥提供)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報道(呂文衛):青年富於激情,動作幅度大而強烈;老年人穩重輕盈且變化較多;長鼓手鼓點清晰明快;圓鼓手步法鏗鏘有力;“雙層舞”兒童天真活潑,各具特色的動作交織在一起,整個舞蹈場面熱烈、生動、感人……

  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是朝鮮族民眾十分喜愛的自娛性民間舞蹈,主要在朝鮮族民眾生活中的重大節日或大型活動中表演。2006年,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起源:募捐活動中産生

  朝鮮族農樂舞,也稱乞粒舞,起源於朝鮮平安北道碧潼郡。碧潼郡位於朝鮮北部山區鴨綠江邊,山高坡陡、地勢複雜,不是旱就是澇。興修水利、預防旱澇災害需要籌款,村民們便組成團隊向各處進行募捐,以米谷為主,這種募捐形式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舞蹈形式。

  後來,在朝鮮族聚居區域裏,每當要辦一件大事、搞一次大型活動或建設一個公共設施時,就要由村裏有地位的人物組織能歌善舞的人,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擊鼓奏樂,到富戶人家或商號、店舖的門前表演,請他們出來資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2015年6月14日,金明煥在朝陽參加遼寧省第十個文化遺産日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展演活動   攝影 李福  

  傳承:不斷豐富舞蹈形式

  乞粒舞是遼寧省本溪市桓仁對外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動。

  金明煥是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9世紀末,金明煥的爺爺金興振從朝鮮碧潼舉家搬遷到中國,在桓仁縣橫道川定居,乞粒舞成了桓仁縣朝鮮族獨有的舞蹈形式。

  在金明煥的童年時期,每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或農閒時,村裏就組織群眾跳乞粒舞。他七八歲的時候就能爬上父親的肩膀,跟父親學跳“雙層舞”。1968年,他從朝鮮族師範學校畢業之後,回鄉當了教師。在教學之餘,他直接參與乞粒舞的組織、排練和演出。

  20世紀80年代初,乞粒舞中的“雙層舞”這一奇特舞蹈形式,引起了省、市、縣文化部門的關注。為了更好地做好乞粒舞的調研、整理工作,金明煥被調到縣文化館,主要負責民族文藝輔導,潛心研究乞粒舞。

  原來的乞粒舞的舞蹈形式非常簡單,只有節奏沒有旋律,有鼓、鑼、鉦等簡單的打擊樂,沒有吹管樂,舞蹈隊形簡單且少有變化。舞蹈服裝以白色為主,男人穿的是白色上衣和白色褲子,上身套一件黑色坎肩,女人穿的是白色上衣和黑色裙子。

  1985年,金明煥開始配合省市文化部門深入全縣朝鮮族群眾,進一步調研、收集、整理朝鮮族民族舞蹈素材,並改進、豐富和規範乞粒舞的舞蹈形式。經過幾十年的整理、改進,現在的乞粒舞日趨完善,形成了內容豐富、層次分明,集觀賞性、藝術性于一體,並保留原來乞粒舞個性特點的舞蹈形式。

  榮譽:演出不斷走向世界

  近些年來,乞粒舞團隊的表演不斷獲得各種獎項。

  1989年,乞粒舞團隊在瀋陽參加“中國第二屆文化節暨遼寧省第一屆文化節”,獲得一等獎;1991年,參加文化部和瀋陽市政府舉辦的“中國瀋陽首屆國際秧歌節”,榮獲集體優秀表演獎、個人表演獎和編導獎;1994年10月,乞粒舞團隊到北京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45週年活動,並應邀在天安門廣場和中華民族園、北海公園等場地演出22場。

  2005年,乞粒舞團隊參加遼寧省民族民間舞蹈大賽,獲得金獎和個人編導獎;2006年,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乞粒舞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07年,桓仁滿族自治縣文化館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通覽編輯委員會和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優秀單位”榮譽稱號,金明煥也被授予“傑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榮譽稱號。2008年,金明煥被遼寧省文化廳授予“遼寧省優秀傳承人”稱號,2009年,又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14年,金明煥因在乞粒舞的保護傳承中取得的顯著成就,榮獲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薪傳獎。

 

編輯:王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