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滿族堆綾傳承人金映雪:一針一線繡出傳統記憶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20-06-24 14:32:57

滿族堆綾傳承人金映雪:一針一線繡出傳統記憶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滿族堆綾傳承人金映雪(圖片由受訪者金映雪提供)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報道(呂文衛):在瀋陽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退休後撿起姥姥傳下的手藝,憑藉兒時的記憶,用瀕臨失傳的老手藝恢復了70多幅堆綾圖樣。她就是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滿族堆綾傳承人金映雪。

  滿族堆綾傳承人金映雪:一針一線繡出傳統記憶

金映雪的滿族堆綾肚兜(圖片由受訪者金映雪提供)

  幼時記憶成一輩子的財富

  金映雪,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滿族堆綾技藝”傳承人。代表作《獅子滾繡球》《富貴牡丹》《蝴蝶蘭》《喜上眉梢》《手工布畫》等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2011年“金鳳凰”創新産品設計大賽、遼寧省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獎。

  據史料記載,唐宋和明代把堆綾稱作“剪綵”,就是用各種顏色的綾子,剪成花樣,堆積黏貼,做成圖案,圖案邊緣用繡線釘牢,或繡一圈花邊。

  金映雪從小跟著姥姥一起生活,堆綾是姥姥家裏生活用品的常見東西。夾被、被蒙子、炕桌上蓋茶壺茶碗的裝飾品,還有小時候衣褲上、姥姥戴的圍裙上……到處都是姥姥和太姥姥做的堆綾裝飾。堆綾不同於一般繡花,這種技藝做出來的物品不但精美漂亮,更重要的是結實耐用,反復漿洗仍舊如初。

  姥姥是一個“世家老太”,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對女孩,基本上採用老式教育方式,會做針線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金映雪五六歲就開始學習針線,被姥姥逼著學習各種針法、圖案,最重要的是學習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而這也為她以後傳承這一技藝打下了根基。

  滿族堆綾傳承人金映雪:一針一線繡出傳統記憶  

金映雪的滿族堆綾作品(圖片由受訪者金映雪提供)

  退休後傳承姥姥留下的手藝

  長大後的金映雪讀書、考學、工作、結婚、生子……人生按部就班地往前走,與滿族堆綾技藝漸行漸遠。直到2009年退休,她開始一門心思做堆綾,剛開始做傳統的故事畫,後來她發現姥姥和太姥姥那個時代留下來的老東西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了,有一些傳統的事物,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太懂,因此她下決心用堆綾技藝恢復老物件。

  文化,是金映雪反復強調的一個詞。金映雪説,想要學會堆綾,必須要掌握各種技法,但是只會技法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懂得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一次,我遇到一幅殘缺的堆綾肚兜圖樣,只剩下一個石榴和半個壽字。買回家後我開始琢磨,缺掉的是什麼呢?足足想了兩天,猛地想起姥姥説過‘左石榴右佛手’。”於是,憑兒時記憶,金映雪恢復了這幅寓意多子、多壽、多福的《三多圖》。“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的那些年,是我一輩子的寶貴財富。”金映雪説。

  製作100件肚兜留給後人

  喜歡金映雪作品的人很多,但是她沒有出售的想法。“這些東西若是賣出去換錢,賣多少都覺得心疼。”偶爾參展被詢價,金映雪都不回應。金映雪的想法很簡單——“賣不起”。“賣了一個就少了一個”,有限的時間裏她只想把它們做成一個系列,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手藝背後的傳統文化。

  金映雪説,自己小時候是被姥姥逼著學的,現在是對這門傳統技藝的熱愛,更是對姥姥的懷念。她的一針一線都飽含懷念與感激,想要將姥姥傳下的手藝傳承下去,也成為了她最大的動力。

  金映雪怕手藝失傳,更怕以後無人能懂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從愛好到傳承,金映雪與滿族堆綾技藝相伴數十載,有生之年,她最大的心願是縫製100件肚兜作品,捐贈給故宮,留給後人,讓他們懂得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仿製老物件,任重而道遠,但是我願意一直走下去。”金映雪説。

編輯:王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