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的崛起絕不是“中華帝國崛起”

2016-01-12 14:12:43|來源:環球網|編輯:易成晨

  本文轉自海外利益研究公眾號 原題:中國崛起要警惕“中華帝國崛起”的雜音

  文|邱明紅 雲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的“大國崛起”一直是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自強不息,從未放棄對美好夢想的嚮往和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願。”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於中國來説,實現綜合國力的全面增強、實現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國家統一和穩定的基礎更加牢固的中國崛起進程正在昂首闊步中前進。

  在人類歷史上,後起大國的崛起,往往導致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的嚴重失衡,甚至引發世界大戰,即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德國和日本就是例證。前蘇聯在這方面也有深刻的歷史教訓。但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條件下,中國不會重蹈覆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逐漸走上了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中國不會也不需要通過挑戰現存的國際秩序,更不會也不需要採用爭霸或損害別國利益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我們一直強調,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而在當下的學術和輿論中間,一些人已經習慣了用“中華帝國”、“華夏帝國”去形容古代中國,甚至已經變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用法。因此,在談論中國的崛起時,一些人經常有意無意的使用一個聽起來高大上的詞彙“中華帝國崛起”,盲目甚至錯誤的認為,中國的崛起就是“中華帝國”的崛起,然而“中華帝國”是一個充滿了政治和文化危險的詞語,在中國的語境中,至少從目前來看,還帶有很大的意識形態屬性,如果我們能明確“帝國”的涵義,就能幫助我們認識到在使用這個詞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面臨的一些隱蔽的陷阱,把“中國崛起”和“中華帝國崛起”兩個説法分開來,我們就會發現,這種“中華帝國崛起”的説法在政治上隱藏著一定的風險,需要引起我們高度的警惕。

  眾所週知,在中國本土的語匯裏,原本只有“天下”、“皇帝”這樣的字眼,十九世紀之前,在中國的語言裏面原本沒有“帝國”這個詞,在中國首次使用“帝國”這個詞的是李鴻章,李鴻章之所以使用“帝國”這一稱謂,是因為1895年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在和日本人談判的時候他面對“大日本帝國”的名稱,感到不能降低國格,就把大清也當作一個“大清帝國”,才用它達到一種平等的效果。然而之後,李鴻章的這一説法卻不脛而走,晚清王朝走向衰弱之際,在內部腐朽落後和外部列強侵略的雙重壓迫之下,大多數國人仍然看不到一條正確的出路,而又心有不甘,只能寄希望於腐朽落後的清朝,深信只要燃燒起新的希望,奮起救亡,勇於變革,就可以改變目前的艱難處境。在這種情況下,“中華帝國”的提法很快被國人所接受,出現在此後幾年內的報紙、地圖、法典中,官方還製作了一方有“帝國”字樣的玉璽。後來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妄圖建立“中華帝國”,卻在國民的一致反對中迅速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