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高收入好壓力小 藍領技工:華人就業新選擇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05-18 16:00:34

技術高收入好壓力小 藍領技工:華人就業新選擇

  曾經,海外華人在歷史上留下的整體形像是“三刀”:菜刀、剪刀和剃刀。而隨著受教育水準的不斷提高,很多華人已經成為工程師、醫師、會計師與科學家、企業家、發明家。但這一可喜的轉變背後隱藏著一個不起眼的事實:接受技職教育,從事技術類藍領工作,在華人群體中卻往往遇冷。

  藍領遭冷眼

  日前,馬來西亞在吉隆坡舉辦了最大型的“2015年升學與技職教育展”,馬華總秘書黃家泉在主持完推介禮後表示,技職教育在馬來華裔群體中一直受冷,華裔學生的報讀率不到2%。而此前,馬來西亞本地媒體也曾報道,因為華人普遍認為藍領薪資低,目前華裔在技工方面幾乎出現斷層的局面。

  不僅僅是在馬來西亞,“工字不出頭”的傳統心理在海外華人中非常普遍。許多奮鬥在異國的“華一代”,因為特殊的移民身份,只能從事中餐館、裝修、收銀等較低端行業——不僅辛苦,掙錢也少。因此,他們也往往期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夠學而優則“士”,跳出“三刀”行業,做一份像“三師”、“三家”這樣體面且受人尊敬的工作。技工類工人的藍色外衣,是華人難以接受的。

  這一定程度也和華人對藍領的誤讀有關。其實,藍領也分“普藍”和“深藍”,儘管兩者都從事體力勞動,但“深藍”要求相應的技術能力,憑一技之長而在社會立足。   做藍領挺好

  藍領工作畢竟要求體力勞動,這也是為什麼它在主張“勞心”的華裔群體中難以受歡迎的原因。

  加拿大華裔張雅娟,原本是一名記者兼自由撰稿人,在加拿大定居6年後,卻突然決定轉行,要從頭開始做一名木匠。

  張雅娟父母強烈反對她放棄原有的工作,認為這只是她一時頭腦發熱。不過,張雅娟用實際行動告訴父母,把木匠作為終身職業,絕非一時心血來潮。

  她首先詳細地了解了這一行在加拿大的現狀,以及很多木匠的經歷,同時還做了市場調查,加拿大木匠需求空間的巨大促使她下定決心。現在,她已經被一家公司聘用。張雅娟表示,做完4年學徒,就可獲得加拿大各省均承認的“紅標”證書,時薪也會更高。

  張雅娟的轉行經歷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國外,技術類人才卻往往更容易就業。

  近期,加拿大就業市場就十分蕭條,中小型企業規模縮減,而大型企業很少出現空缺職位,加拿大本地失業率持續高企。在許多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時,藍領技工崗位卻出現大量空缺,形成了“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尷尬景象。以安大略省為例,據政府估計,在未來10年,技工短缺將超過36萬,藍領工人將十分受歡迎。

  技術類藍領不僅比白領更容易找到工作,工資也往往不低,據統計,加拿大技工平均時薪較其他職位要高6.2%。比起更高的薪資,曾經在矽谷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趙先生轉行做裝修之後,則表示裝修雖然費體力,但比起上一份白領工作,勝在沒有壓力。

  藍領工作,從事體力勞動的另一面,是就業寬鬆、薪水不菲、工作愉快。

  機遇和挑戰

  重視技能的就業風向,也促使華裔家長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溫哥華的華裔移民馮魏先生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直言,當初移民加拿大,就是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現在兒子即將高中畢業,他打算先送兒子去職業學校學習一門技能。“職業教育也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且孩子有一技傍身,我也放心一些。”

  紐約市華埠人力中心行政總監李康誠在出席亞美聯盟就業報告會議時曾表示,很多華裔只要稍加培訓,就能在美國找到入門級工作。但華人也常常就此止步,缺乏進一步的培訓。 以美國的護理行業為例,華人主要從事最低等的護工工作。護工被視為一般勞工,只需要75小時的短期培訓,再通過一個簡單的考試即可。因為門檻較低,他們的薪資僅為每小時10美元。如果通過護士執照考試,成為職業護士,他們的薪金就會大幅度提高。但是,許多華人護工因為不熟悉英語,只能望而卻步。

  對多數華人來説,藍領是挑戰,更是機遇。

[編輯:靳松]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