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村官帶著肥料飼料上兩會 “吆喝”秸稈綜合利用

中新網2015-03-06 15:41:01

  中新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 郭曉瑩)這幾天,全國人大代表張德華很忙,無論是在會場內外,還是在駐地的房間內,他總是耐心地向代表和記者介紹從家鄉帶來的産品,就像一個孩子得意地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成果一樣。

  “來,你聞聞看,一點異味都沒有,對不對?”張德華總是先打開塑膠袋,讓來訪者聞聞有機肥的味道,然後再告知,它們是用秸稈、畜禽糞便和城市農貿垃圾做的,是真正的有機肥。

  張德華是湖北省鐘祥市石牌鎮彭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他的帶領的下,彭墩村全面推進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變廢為寶”,引起廣泛關注。

  江漢平原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産基地,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以往,相當一部分秸稈被付之一炬,污染了環境也浪費了資源。

  從2013年開始,張德華嘗試對秸稈實施綜合利用,建起了年産5000噸的秸稈栽培海鮮菇食用菌基地、年産10萬噸的有機肥料廠、年産12萬噸的秸稈加工飼料廠。

  張德華説,這些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投産後“消化”掉了彭墩村及其周邊村的數萬噸秸稈,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今年秸稈綜合利用加工量可達到15萬噸。

  “我們的有機肥生産線,實際上只開了全部産能的3成多,因為沒有足夠的原材料。”張德華説,2014年,部分秸稈加工利用項目的生産線並未完全開足,原因是貨源不足,成本過高,市場認知度不夠。今年兩會,張德華索性帶上了海鮮菇、有機肥、有機飼料、建材板四樣産品,一來展示秸稈綜合利用的成果,二來尋求上述難題的破解之道。

  今年兩會,張德華提交了一份關於全面推進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建議,希望國家出臺秸稈綜合利用的扶持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用於對農民秸稈專業合作組織、秸稈收儲加工企業的補助和扶持。同時,鼓勵企業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的科研攻關,利用秸稈開發出更多新産品,並調建立秸稈回收加工基地,以解決秸稈加工利用企業貨源不足,成本過高的實際問題,同時也為農民出售秸稈提供更方便、更優質的服務。

[編輯:顏觀潮]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