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霧霾,預警比編段子更重要

2015-12-02 14:47:26|來源:廣州日報|編輯:王瑞芳

  這幾天微博微信中最熱門的事情,莫過於北京空氣污染持續加重。首都正在經歷一場今年以來最為嚴重的霧霾。

  不誇張地説,霧霾每年總要肆虐幾次,受害的又何止是北京。但這一次北京遭受霧霾後,網上充斥的卻是各種段子。比如“聽説北京今天能出來見面的都是生死之交;聽説北京今天能出來工作的都是亡命之徒;聽説今天出門就算聚眾吸毒”;比如“有車主打電話給電臺主持人訴苦,説北京霧霾太大了,開車連闖8個紅燈了。這可怎麼辦?主持人安慰説,沒事的,霧霾太大,它也拍不清你的車。”好笑嗎?也許好笑,但我看到的更多是無奈。

  一場霧霾,段子手的口水、圍觀者的笑聲,反倒淹沒了理性嚴肅的公共探討,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關於這一場霧霾,其實有很多值得人們發問的地方。比如有媒體質疑,截至昨日北京已經連續5天重污染,為何仍然不發紅色預警。據報道,依據今年3月修改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以上(72小時以上),可啟動紅色預警。雖然發佈預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霧霾問題,但通過停産、停工乃至單雙號限行等強制性應急措施,也可對污染嚴重的空氣品質起到一定緩解作用;更為關鍵的地方在於,隨著預警啟動的中小學、幼兒園停課、企事業單位彈性工作制,以及停止大型露天活動等,都可大大減少霧霾對於公眾身體健康的危害。

  一場霧霾,雖然目前僅在北京等少數幾個城市上演,但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説,都有不少可資借鑒或者應當汲取教訓的地方。對於極端天氣情況的應急預警能否再提前一點、再果斷一點,關鍵就在於預警的觸發機制和執行程式是否足夠“自動化”:一方面,“自動化”體現在當達到某個污染程度時,相應的預警程度應當立即生效,將預警的前置審批流程盡最大可能壓縮,甚至無需審批自行生效。在預警上搶得一分鐘,公眾的健康就多一分保障;另一方面,“自動化”也應體現在職能部門以及公眾對於應急措施的了解和執行。一旦預警發出,公交如何運行、私車是否限行、哪些工廠需要停産……部門應當有快速決策和行動的能力,而公眾也只需要看一眼預警符號,就可調整自己的工作生活安排,諸如讓孩子留在家中、改變上下班時間等等。比如在學校,大可按照片區劃分,由各學校安裝統一的空氣監控和預警設備,實時向學生家長髮送信息。一旦達到應急條件,學校可點對點地發出預警措施,家長和學生也可當機立斷,做出相應舉措。

  自媒體的迅速發展的確帶來了很多好處,但它也造成了注意力的消解,使得人們對需要嚴肅對待的事情越來越缺乏耐心。這一場霧霾之中的“段子狂歡”就是如此。面對霧霾,幽默和樂觀當然必不可少,但有時調侃的幽默和盲目的樂觀也會瓦解我們思考和行動的能力。霧霾來了,幾個段子火了,人們笑了、轉了、讚了,然後霧霾退了,社會對於預警系統、應急措施的關注和質疑若也隨之煙消雲散,那麼除了受霧霾所害的城市一個一個增加外,什麼都不會改變。“圍觀改變中國”,沒錯,但絕不會以段子的方式。(張漲)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