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
■演講人:丁志傑 ■演講地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演講時間:二○一五年十二月
11年前也是這個時節,也是在這個報告廳,我作題為《新格局、新視角——中國對外金融政策與關係》的演講,內容就包括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十多年過去了,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得非常快。現在回頭看,很多發展變化是當年沒想到的,甚至是不敢想的。不僅是我沒有想到,很多人都沒有想到。
丁志傑經濟學博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長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蘭州財經大學飛天學者,主要研究發展金融與國際金融。兼任中國金融學會、世界經濟學會理事,中國國際金融學會、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常務理事。
2015年歲末,人民幣國際化喜訊連連。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12月中旬,非洲的津巴布韋表示,在2016年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人民幣在其境內作為流通貨幣的使用。還有,中國財政部宣佈亞投行2016年1月16日正式開張。這一系列與人民幣國際化相關的事件,就像冬天裏的一把火,成為中國經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經濟崛起是不爭的事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成就舉世矚目,綜合國力不斷提升。2014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達到10.38萬億美元,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GDP進入10萬億美元的國家。理解這個數字代表的經濟成就,要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看。
縱向看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1990年中國GDP是多少呢?4045億美元,居全球第十位,排在巴西之後。2014年中國GDP是1990年的25.66倍,相當於平均每年給世界經濟增加一個1990年的中國。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個湖南省,它不是經濟大省,更不是經濟強省。2014年中國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中,湖南省GDP排名第十,規模是多少呢?4414億美元,比1990年的中國還多了將近300億美元。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自信自豪。同樣2014年,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GDP超過1.1萬億美元,和2000年中國GDP規模相當。這就是變化,這就是成就。
橫向看是中國經濟快速趕超。2006年中國GDP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終於實現了新中國締造者“超英趕美”夢想的一半。2007年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09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中國經濟在不斷地超越,而且這個超越是加速的。2006年中國超過英國,到了2010年中國就是英國GDP的兩倍多,用4年時間讓世界經濟版圖上“多”了一個大英帝國。2011年中國GDP是德國的兩倍多,也是用4年時間對世界第四實現翻番。2014年中國GDP是日本的兩倍,用5年時間對世界第三翻番。再看佔世界GDP份額,1990年中國的份額是1.78%,過去我們常自豪地説中國用世界七分之一的土地養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中國人僅僅是活著。到了2014年,中國的份額升至13.4%。與1990年相比,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除了中國外,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的份額都出現了明顯下降。這就是變化,格局性的變化。
中國的經濟崛起還在路上,發展和趕超還是進行時。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一個特徵是經濟發展速度轉向中高速。怎麼理解中高速?和過去10%的年增速相比,現在是中速,但橫向和世界平均水準相比,依然是高速。新常態的另一個特徵是經濟發展水準要邁向中高端。因此,進入新常態後,中國的發展和趕超將更為穩健和堅實。
2014年有一則很有爭議的新聞事件,國內外媒體廣泛報道根據購買力平價來計算GDP,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14年美元兌人民幣購買力平價是3.517。據此計算的中國2014年GDP是18.09萬億美元,而美國是17.35萬億美元。世界都在議論中國超過美國,很多官方人士也感覺有忽悠的成分。
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反映的是潛在國力,同樣的産出放到發達的美國就是18萬億而不是10萬億。如果中國的經濟發達程度趕上美國,那潛在的國力就會變成現實國力。從發展角度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具備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潛力。回頭看過去,過去30多年裏,中國通過正確的發展道路、戰略和制度選擇,實現了把很大一部分潛在GDP不斷地變成現實GDP。
“十三五”是激動人心的決戰階段。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果按國際標準來衡量,就看中國能不能成為高收入國家。2010年中國人均GDP約4500美元,由低收入國家跨進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脫離了世界的最底層。“中等收入陷阱”是當下熱點話題,即一個國家到了中等收入階段後經濟停滯,不能夠跨進高收入國家的現象。中等收入的標準是人均GDP在4000到12000美元之間,其中4000到8000美元為中等收入,8000到12000美元是中高收入。2014年中國人均GDP約7600美元。儘管2015年人民幣匯率小幅貶值,但是人均GDP仍會超過8000美元。這意味著,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已經進入到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十三五”期間,如果經濟增速達到6.5%多一點,且匯率能夠保持穩定,那麼到2020年或者2021年,人均GDP將達到1.2萬美元,即成為高收入國家。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堅實的經濟基礎。這就是大國崛起。
崛起之路充滿著挑戰
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就是不斷融入世界的過程。這是共識,所以一直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政策不動搖。改革開放就是摒棄閉關自守,走向開門搞建設,實行以出口和利用外資為主的對外開放政策,充分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勞動力豐富的要素稟賦優勢。一方面通過改革解放生産力,另一方面在開放過程中通過幹中學不斷提高生産力,從貿易小國發展成為貿易大國。
貿易在中國經濟崛起和發展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1990年貨物出口額是411億美元,貨物進出口總額是752億美元。2009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出口大國。201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一。2014年貨物出口額達到2.24萬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超過4萬億美元,是1990年的54倍,佔世界的份額達到11.12%。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規模上,還體現在中國與世界經貿往來的擴大,讓世界切切實實感受到中國的存在。
中國在變,世界也在變,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全球化趨勢。全球化讓世界各國越來越相互依賴,相互依存。在貿易聯繫的基礎上,金融一體化迅猛發展,成為全球化的主導因素。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下,國際資本流動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的重要力量,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甚至超過了貿易。對外資産總額/進出口總額這一指標反映了這一趨勢。考察世界整體,該指標從2004年的2.40升至2013年的2.97;其中發達國家從2004年的3.12升至2014年的4.14,發展中國家從2004年的0.36升至2013年的0.91。金融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為影響世界和大國地位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