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大一女生入學半年2次和室友打架 稱怕變成馬加爵

2016-02-29 09:38:03|來源:武漢晚報|編輯:李邵鵬

  大一女生入學半年2次和室友打架 稱怕變成馬加爵

  漫畫圖

  原標題:“我真怕自己變成馬加爵!”

  “我真怕自己變成馬加爵(2004年在雲南大學學生宿舍連殺四個室友)!”前天深夜,漢口地區一高校大一女生小恬(化名)向本報求助。“因為和室友關係處不好,我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以前覺得室友都排擠我,可才換寢室不久,我又和兩個室友打了一架。我意識到是我的問題,壓力很大。”小恬希望得到記者和專業醫生的幫助。

  生活習慣不同令室友成“仇敵”

  昨天,武漢晚報記者在學校見到了小恬。披肩長髮,黑框眼鏡,説話輕言細語,外表很淑女,斯斯文文,很難將她與“打架”這個詞聯繫在一起。

  小恬介紹,她是家裏獨女,從小父母親戚都很寵她。因為學校離家近,從小學到高中,她一直走讀,自己有獨立空間,去年上大學才第一次住校過集體生活,當時宿舍裏共住了7個人,這讓她很不適應。

  “我有早起的習慣,每天6點起床到操場跑步,可她們覺得我吵到了她們。”小恬説,為此,她不敢在寢室的洗臉臺洗臉,連下床都不敢穿鞋,只能光著腳走路。可只要發出一點聲音,有些室友就開始罵髒話,她心裏很不舒服。而室友文文(化名)對記者列舉了小恬不顧及別人感受的諸多小事:半夜打電話,淩晨三四點鐘開燈看書,等等。

  小恬説,她習慣貼身衣服每天一換,室友覺得她“潔癖”太重,難以相處。開學半個月後,因為一件小事,她和一個室友云云(化名)打了一架。“當時,其他5個人並沒有勸架,只是在一邊看熱鬧,打完後,有兩個人去安慰和我打架的女孩,卻沒有一個人過來安慰我,我私下裏哭了很久。”

  一本書竟成為導火索

  小恬回憶,第一次打架的原因很簡單。云云向她借了一本書,那天,小恬因為小事和云云拌了幾句嘴,就想把書要回來。可偏偏云云找了半天,找不到書了。“早不丟晚不丟,偏偏我問你要的時候丟了,你就是故意不還的。”小恬承認她這句話有點“衝”。誰知,云云過來就抓住她衣服,她當然不能示弱。打架的處理結果是,老師嚴厲批評二人,並知會了小恬的家長,給小恬換了寢室。“我媽一聽這事就哭了,我還得強忍委屈安慰媽媽。”

  新寢室共5個人,都是大三的學姐。本以為能和睦相處,誰知矛盾再起。“我沒有朋友,有時會跟物體説話,但她們説我嘮叨。”

  因為上一次的教訓,小恬説,她只能忍。寒假回老家,她請教了心理醫生,醫生建議她養只兔子當個伴兒。前天,她剛把兔子帶回寢室,室友就説對兔毛過敏,不準她養,並撂下狠話:“如果晚上7點回寢室還看到兔子,就把兔子從6樓丟下去摔死。”這次,小恬忍不住了,衝上去把威脅她的兩個室友打傷了。一個人頭皮被抓破,一個人臉上被抓傷。

  童年夥伴“背叛”的陰影揮之不去

  從小到大,小恬都沒有什麼知心朋友。這源於她童年遭遇的兩件小事:被朋友“背叛”。

  上小學時,小恬有個關係很好的小夥伴。這個小夥伴因為瑣事得罪了一個同學,小恬幫夥伴出頭,誰知小夥伴把她推到了前面,自己卻躲不見了。

  還有一次,一個關係不錯的同學和家人鬧矛盾離家出走,找小恬幫忙。仗義的小恬幫著把同學藏了起來,後來同學和家人和好,卻反過來怪她讓家裏人著急。

  “所以我越來越不相信朋友。”小恬説,她慢慢開始習慣和物體對話,比如書本、課桌。時間一長,她越來越不會和人相處。不會説話,不會討人喜歡,反倒是打一架,覺得心裏暢快多了。

  昨天,小恬向中德心理研究院兩位諮詢師亮出了心底的陰影。

  她們被抓傷我心裏也很難過

  諮詢師:你看著這麼溫順的一個小姑娘,怎麼會和同學動起手呢?

  小恬:我錯了……(低頭,哭)

  諮詢師:我們今天不談誰對誰錯,你就説説為什麼當時不能好好講出你的想法呢?

  小恬:一生氣,我就控制不住。

  諮詢師:其實你總是忍氣吞聲,是將怨氣積壓了。因為過於敏感,看問題容易極端化,所以顯得孤僻,對人充滿敵意。但是內心情感表達能力不足,導致採用暴力,過度反應。

  小恬:是的……

  諮詢師:發泄後,是不是就輕鬆了?

  小恬:當時覺得解氣,後來看到她們被我抓傷,我心裏也很難過。

  諮詢師:很煩很生氣時,能不能用別的方式發泄?

  小恬:可以……

  學會“説話”也是大學的一門課

  中德心理研究院李先富、賀敏二位老師和小恬深入交談後認為,小恬的情緒激動主要是由於從小封閉自我,不善於與人交往,和室友發生衝突哪怕是遇到小的事情,不會用言語溝通,缺乏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事實上,她不是想打架或是激化矛盾,而是不知所措時衝動。她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主動求助,就是好事。

  李先富説,從中學到大學,背井離鄉,是人生中一個很大的跨越,會面臨許多問題,我們稱為“應激”。在應激狀態下,有的人適應,也有許多人會不適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個從自我到家庭到社會的發展過程。初、高中階段正是社會化的重要階段,緊張的學習氛圍妨礙了孩子們的社會化過程,也掩飾了社會化的不足。進入大學以後,問題凸顯出來,急需補上一課。學校要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集體活動,不要邊緣化少數內向、不善交往的人。對有問題的學生要正常化對待,不能用異樣眼光看待問題學生,使其邊緣化。所以,大學不僅僅是一個教書的場所,更應擔當育人的責任。也就是説,學校要創造條件,幫助初出家門的孩子適應獨立生活的環境,更好地社會化。

  大學是克服人際交往障礙的“實驗場”

  賀敏老師和小恬的室友們進行了交流,文文代表室友們表示,願意理解和原諒小恬的一時衝動,她們重新努力做好夥伴。

  賀師告訴學生們,社交恐懼症、孤獨感、自卑感、嫉妒感、猜疑心等是大學生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主要是由於認知誤區、情緒因素、個性缺陷和交往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大學4年大家一起學習生活,除了要正確地認識、主動與人交往,對人以誠相待,還必須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需要學會表達,學會溝通,學會理解。

  同學們可以多參加一些社團、組織的活動,多接觸同學,接觸社會。在人際交往中産生矛盾時,應先從自身找原因,平衡自己的心,擴大自己的心理相容,把接納對方作為交往的目的。其次,良好的個性有利於人與人間的交流。自我中心感過強、自卑心理過強、過於敏感、狂妄自傲、怪癖孤獨等不良個性也是青年人際關係形成的障礙。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贏得他人的讚賞和尊敬,進而得到他人的信任,獲得交往與友誼。出現矛盾應主動解決,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