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不能只有眼前的茍且
隨著中國電信2015年業績出爐,至此,三大電信運營商2015年財報已經全部發佈。其中電信凈利潤200.54億元,比去年增長13.4%。移動利潤為1085億元,同比下降0.6%。聯通凈利潤105.6億元,同比下降12.4%。中國電信成為三大運營商中唯一凈利正增長的企業。綜合來看,三大電信運營商去年合計共賺約1391億元,日均3.8億元,吸金能力跟2014年基本持平。
雖然日賺3.8億元依然是個很亮眼的數字,尤其是中移動,一家接近日賺3億元,已經把中石油甩出幾條街。但是,在用戶增長趨於飽和的背景下,移動通信行業已經明顯呈現出增長乏力的徵兆。在失去綁定蘋果手機的優勢後,中國聯通去年流失了1426萬手機用戶,中移動之所以能夠一家獨大,主要憑藉其4G發展的領先優勢,而唯一凈利正增長的中國電信,想必與其寬頻業務的較好口碑相關。
三大運營商2015年財報,透露出的最大改變在於,傳統語音、短信業務正在下滑,數據流量業務成為新的收入支柱。去年,中移動的數據業務收入已經首次超過了語音業務。當年微信的興起,曾讓運營商憤怒不已,還曾試圖發起圍剿行動;可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互聯網的大潮,動了運營商語音業務和短信業務的奶酪,卻又讓其在數據流量業務上大發其財。可以肯定,運營商必將繼續被市場改變,與其無謂抗拒,不如主動適應。
運營商必須明白的是,你的地盤也不一定就是你做主了。儘管這是一個完全壟斷的市場,沒有民企可以正面與你競爭,但是最致命的一擊,往往是在邊緣地帶某個你無從知曉的角落裏崛起。就像運營商一直以為競爭對手是自家三兄弟,結果邊緣地帶崛起了微信,就像銀行一直以為競爭對手是其他銀行,結果角落裏冒出了支付寶。在今天的時代,競爭的邊界已經變得模糊,仗著壟斷的一紙牌照,牛哄哄地“我的地盤我做主”,已經行不通了。
去年,提網速、降網費是最受公眾關注的議題之一,可在三大運營商的財報裏,我們似乎看不到多大的“負面影響”。這很難説是正常的,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提速降費名不副實。比如,三大運營商自去年10月1日起推出流量不清零政策,可很快就有人反映流量“跑得快”,並懷疑背後有貓膩。實際情況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無論是提速降費還是流量不清零,無疑都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倒逼結果,消費者訴求依然處在不被尊重的地位。
按照經濟學上的“規模效益”與“邊際成本”理論,市場規模越大、消費能力越強,理當服務成本越小、服務水準越高。為了節省成本,為了多賺利潤,運營商在提速降費上搞陽奉陰違,因此是很不明智的。“銀行不改變,我們就來改變銀行。”市場競爭的力量,已經讓手機銀行轉賬手續費取消。那麼,電信運營商呢?如果你始終不改變,必然也會有人來改變你。
只要我們尊重並且信奉市場的力量,即便很多的壟斷暫時不能破除,但改變一定會發生——想像不到的改變力量,就在壟斷之外的疆域滋長。所以,運營商不能只有眼前的茍且,必須丟掉壟斷者的自負,只有善待消費者,只有尊重市場競爭,才會有看得見的詩和遠方。(舒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