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閉症日 融合教育讓星星的孩子不孤單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程昱):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説,穿一件新衣服,是一件簡單而又快樂的事情,但對於一些孩子卻可能是一種極端痛苦的刺激;遊樂園,在普通孩子眼中,是一座充滿歡樂和趣味的冒險樂園,但也許會帶給另一些孩子巨大的不安和惶恐;家裏物品擺放的位置稍作改變,一般的孩子很難注意得到,而對於另一些孩子,強烈的焦躁感也許瞬間就會將他們“吞噬”。這些孩子像星星一樣純凈、漂亮,卻也像星星一樣冷漠、孤獨,他們是一群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
4月2日是第九個世界自閉症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致辭中呼籲確保自閉症患者充分參與和融入社會。對於殘疾人教育,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提倡“融合”而非“隔離”。作為締約國之一,我國一直在積極推動“融合教育”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和社會團體正在通過“融合教育”的方式幫助“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在北京的一所學前融合教育機構裏,就有這樣一群“打開心”的孩子和“放開心”的家長。
學拼音、做手工、畫春天裏的花朵、彈奏一首簡單的旋律,像所有普通的幼兒園一樣,北京朝陽區新希望自閉症支援中心裏充滿了孩子童真的笑聲。而當有陌生的訪客出現在這所小校園時,大部分孩子流露出了好奇的神情,而有一些孩子卻顯得焦慮和不安。
新希望自閉症支援中心主任金伊莎老師介紹説,“在這裡的正常和特殊孩子的比例約為5比1,其中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在學前教育階段很難找到自己的定位,可是他們未來又要上普通的小學,由於大多數幼兒園都拒絕了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我們就營造了這樣融合的環境。而在這裡的普通孩子也會知道,我們的社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族群,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愛和包容是這所幼兒園的核心所在。”
有自閉症傾向的兒童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針對自閉症兒童的學前融合教育,金伊莎老師介紹説,大多數的課程旨在自然融合的狀態下去完成,只有在融合的狀態下,孩子才能“放開他們的心”,“在這裡感覺統合訓練的節奏比較慢,孩子們想玩鞦韆就玩鞦韆,想玩滑梯就玩滑梯,想滾輪胎就滾輪胎,孩子有一股自主的內動力驅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時達到訓練的效果,這是感統的課程同時又是在融合的形式下自然發生的”。金伊莎老師説,同時還要培養孩子們社交方面的融合,普通孩子和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肯定會有一定的交流、溝通甚至是爭吵,但我們儘量都不去干預,要讓他們自己去積累經驗”。
對於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來説,普遍存在缺乏與人交流的問題。在這所融合教育機構中的學前班裏,7歲的軒軒就是一位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而讓軒軒爸爸驚喜的是,經過幾年的訓練干預和融合教育,孩子逐漸地“放開了心”,“最讓我感動的是,每次我出差回來,軒軒都會圍在我身邊,用他的方式,給我講他在學校發生的事情。”
而像軒軒這樣的小朋友能得到進步,也是因為另一群“特殊”孩子的存在。隨著全社會對於自閉症了解的加深,有越來越多普通孩子的家長更加積極主動地將自己的孩子送進這樣的融合教育機構。“兒子東東很喜歡上科學課,因為他可以幫助(有自閉症傾向的)小朋友一起做手工,説明東東有了樂於助人的思想,我覺得這樣挺好”,東東爸爸説,自己的孩子兩歲半就來到了新希望這座特殊的學校上小班,而今年,東東就將從學前班畢業去上小學了。另一位晶晶小朋友的媽媽説,“一開始就(對這所融合機構)不擔心,女兒回家後會和我説她幫助了其他小朋友,這樣多好,無論是普通的孩子還是特殊的孩子都得到了提升。”
社會已經認識到有自閉症傾向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的存在,但對於這個群體的特殊性以及融合教育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比如,在我們機構和其他一些幼兒園接觸的過程中,我們雙方都表示可以開展合作。然而一些園長只是想‘輸出自閉症孩子’,而不是去想如何培養輸送一些特教老師等資源”,金伊莎老師呼籲社會要更加理性更加全面地對待融合教育的發展。
回顧自1984年中國確診首例自閉症患者至今,從讓自閉症孩子“藏著躲著”到社會逐步的認識和接納,自閉症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越來能夠被平等對待,也正在更積極主動地融合進社會。就像軒軒爸爸所説,“我要放開我的孩子,讓他看到這個社會,知道不經過允許摸別人的魚,可能就要被挨罵”。不僅要“放開孩子的心”,讓他們融入到社會,作為一位有自閉症傾向孩子的爸爸,他説,“由於孩子得了這病,也讓我放慢了腳步,我開始學會懂得感恩生活,現在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每晚摟著孩子,聽他説話,生活中再大的壓力都不見了。”
不僅要讓患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主動“打開自己的心”,周圍的人也要更懂得了解、欣賞這群像星星一樣純凈、漂亮,但卻也像星星一樣冷漠,孤獨的孩子,為他們營造一個更加友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