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人類核安全聚共識增信心消憂慮
“核安全沒有止境,也沒有捷徑。中方期待同各方探討如何加強國際核安全體系,築牢我們的核安全防線。”習近平主席在本屆峰會上提出4項主張,著眼當前,放眼未來:強化政治投入,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推進全球安全治理;強化國家責任,部署實施核安全戰略;強化國際合作,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強化核安全文化,營造共建共享氛圍。(4月3日南方網)
此次核安全峰會是習主席連續第二次出席。兩年前,習主席首次出席核安全峰會,在荷蘭海牙就核安全提出“理性、協調、並進”的觀點:發展和安全並重,以確保安全為前提發展核能事業;權利和義務並重,以尊重各國權益為基礎推進國際核安全進程;自主和協作並重,以互利共贏為途徑尋求普遍核安全;治標和治本並重,以消除根源為目標全面推進核安全努力。這是中國在世界各國中第一個提出“核安全觀”,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此次峰會習主席就核安全再提“四個強化”的中國方案:強化政治投入,把握標本兼治方向;強化國家責任,構築嚴密持久防線;強化國際合作,推動協調並進勢頭;強化核安全文化,營造共建共享氛圍。習主席的重要講話賦予了中國核安全觀更多的內涵,對鞏固和加強國際核安全體系、推動和促進全球核安全治理必將發揮出更加強有力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我國何以如此關注和重視核安全?一方面是因為核事故的嚴重後果非其他任何安全事故可比,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政治穩定造成致命打擊;核污染的治理難度也非任何其他污染可比,其強放射性對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的傷害(包括直接傷害和長期危險)需要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才能修復,可謂是最棘手、最不可逆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前核安全面臨挑戰,首先,恐怖勢力不斷蔓延,恐怖活動日益增多。雖然迄今尚未發生過重大核恐怖事件,但隨著“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的崛起,核恐怖主義的威脅正在變得更加突出。其次,隨著核能、核技術無庸的廣泛應用,全球核材料擴散和流失的風險仍在不斷攀升。再者,一些國家仍儲存有不必要的高濃縮鈾與钚。
鮮活事實、慘痛教訓往往最有説服力、最具震撼力。五年前的福島核事故,被認為是自1986年烏克蘭切爾克貝利核泄漏以來最嚴重的核災難。迄今為止,這場災難已經導致2萬餘人遇難,更多的人流離在外。五年來,核電事故留下的種種後遺症,仍然嚴重影響著當地的經濟與社會。從中不難看出,核安全是核能事業發展的生命線,是核能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非同小可、絕非小事。離開這一點,任何核事業的發展不僅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且必將付出無法彌補的慘重代價,遭受難以挽回的重大損失。因此,關注和重視核安全問題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當然,面對核安全的潛在風險與核發展的強烈需求,于我們人類來説,既不能“談核色變”,也不能“為核冒險”,理智而正確的態度是在發展中求安全,在安全中促發展。誠如習主席在2014年的海牙核安全峰會上所説,“作為保障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和平利用核能事業,如同普羅米修斯帶到人間的火種,為人類發展點燃了希望之火,拓展了美好前景。”習主席用“普羅米修斯之火”比喻發展核能的重要意義,回答和消除了不少人心中的擔憂和疑慮:儘管有這樣或那樣的安全風險,我們仍然要大力發展核事業,因為這事關人類的未來。
核能與傳統能源存量不足、效率低、污染大等缺陷相比,具有資源豐富、高效、清潔而安全的相對優勢,和平發展利用核能無疑是未來能源産業的發展方向,必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世界核應用大國,我國始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致力於開發利用核能,彌補能源需求缺口,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一直把核安全納入國家總體安全體系,寫入《國家安全法》,明確核安全的戰略定位,著力在加強核安全頂層設計、完善核安全法規標準、加強核安全能力建設、培育核安全文化上努力。發展核事業50多年來,迄今保持著一件不丟、一克不少的良好核安全記錄。
中國以增強自身核安全能力的堅強決心、紮實舉措和實際成效響亮作答、告誡世界:核安全與核發展並非水火不相容的矛盾體,只要思想重視和行動有力,人類完全可以管控核安全風險,完全可以成為利用和發展核能的主人。
毋庸置疑,由於核安全牽涉和關乎到全人類的共同安危,自然離不開全世界的參與及合作。中國以不斷增強的核安全能力及其為世界核安全的積極作為貢獻,為人類樹立好榜樣、注入定心丸,讓人們消除疑慮、收穫信心。有理由相信,只要國際社會精誠合作,持續加強核安全,就一定能夠推動建立國際核安全體系,大力推動全球核安全進程,促進各國共享和平利用核能事業成果,核能造福人類的前景必將更加光明。(羅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