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我國發射首顆微重力實驗衛星 下半年將再發兩星

2016-04-07 02:46:08|來源:京華時報|編輯:韓基韜

我國發射首顆微重力實驗衛星 下半年將再發兩星

4月6日,搭載實踐十號衛星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升空。新華社發

我國發射首顆微重力實驗衛星 下半年將再發兩星

這是2015年9月8日拍攝的正在調試中的實踐十號衛星。

  原標題:我國發射首顆微重力實驗衛星

  京華時報訊昨日(6日)淩晨1點38分,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簡稱“實踐十號”),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我國是繼美國、俄羅斯之外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實踐十號是我國發射的第25顆返回式衛星。“也是首顆大規模實施無人空間微重力實驗的返回式科學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實踐十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唐伯昶説。

  據介紹,實踐十號衛星于2012年12月31日正式立項,是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中唯一的返回式衛星,主要科學目標是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開展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六大領域的19項科學實驗,主要研究、揭示微重力條件和空間輻射條件下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的規律。衛星總設計壽命15天,將利用我國成熟的返回式衛星技術按預定程式返回地球。

  目前,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各項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我國空間科學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已于近期“滿分出師”,順利在軌交付用戶單位。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和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將於2016年下半年相繼發射,爭取在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超大品質黑洞等空間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科學成果。

  □關注

  微重力實驗有什麼意義?

  揭開被重力掩蓋的秘密

  對科學家來説,宇宙空間是一個很好的實驗室。地球上的物理現象,都受到地球重力的制約,比如浮力、沉降等。在微重力,也就是通常説的“失重”環境下,能觀察到很多地球上不可能觀測到的獨特現象。

  實踐十號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説,近年來,微重力環境是各國研究的焦點領域。人類要走向太空,就必須研究微重力環境下物質會發生哪些變化。而科學家們的一些理論猜想,也只有到太空微重力的環境下,才能進行實驗驗證。

  “地球重力場是蓋在物質運動規律和生命活動規律上的面紗,不揭開就無法看到很多問題的本質。”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空間科學衛星工程常務副總指揮吳季説,“實踐十號衛星是一個高效、短期、綜合空間實驗平臺,它的使命就是揭開被重力所掩蓋的科學秘密,力爭獲得重大科學突破。

  “實踐十號”到底有多牛?

  單次實驗項目種類最多

  胡文瑞介紹,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羅斯和我國把返回式衛星技術運用到科學衛星上。實踐十號搭載了19項科學實驗任務,涉及28項科學實驗研究,是迄今為止單次空間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項目及種類最多的衛星任務。

  “我們絕不會重復別人的實驗。”胡文瑞説,“所有實驗任務都是全新探索,每一項科學實驗均具有創新性,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有望獲取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科技成果。”

  另外,不同於俄羅斯科學衛星是任務結束後整體返回地球,實踐十號分為留軌艙和返回艙。“19項實驗中,8項流體物理和燃燒實驗將在留軌艙進行,其他11項科學試驗將在回收艙進行。”實踐十號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康琦説。

  據介紹,衛星飛行期間,科研人員可以在衛星科學應用系統任務運行中心通過視頻、圖片看到各項實驗的整個過程,通過獲得的數據開展研究。

  □揭秘

  “實踐者”上天要幹些啥?

  看小鼠胚胎細胞在太空如何生長髮育

  隨著人類走向太空,未來,哺乳動物能在太空正常繁衍嗎?

  ——為了回答這個疑惑,實踐十號把小鼠早期胚胎帶上了太空。它能否在空間環境下正常分裂、發育?其發育過程與地面有哪些不同?

  “我們以小鼠細胞胚胎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培養並顯微實時跟蹤觀察,看它在微重力環境中能否繼續分裂到8個細胞、16個細胞……觀察在微重力情況下,哺乳動物胚胎能否和在地球上一樣正常發育。”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段恩奎説。

  我們的太空“實踐者”還有望在世界上首次獲得空間小鼠早期胚胎是否能發育的實時攝影圖片。

  研究微重力下燃燒避免太空火災事故

  載人空間飛行過程中,存在多種威脅航天器和航天員安全的潛在風險,其中航天器艙內火災事故是最嚴重的一種。這次“實踐者”要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為今後載人空間飛行探索更安全的防火規範和材料選用、使用規範。

  這次實踐十號計劃開展的“導線絕緣層著火實驗”和“典型非金屬材料著火實驗”,會在特殊的設備中通過大電流發熱或加熱絲進行引燃,觀察微重力條件下特定材料的著火和燃燒特性,了解環境流動、氧氣濃度和材料形狀等因素對火焰傳播的影響規律,並與重力條件下的燃燒進行對比。

  觀察太空輻射和微重力下基因組變化

  《火星救援》被喻為一部太空生存指南,但細心的觀眾會發現,裏面對輻射的描述相對較少。並不是太空輻射問題已經破解,而是由於至今還沒有完備的手段能夠解決太空輻射的風險。

  太空環境中,既有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時産生的太陽高能粒子,也有長期存在的能量高、穿透性強的銀河宇宙射線,即使是數十釐米的鋁板也難以防護。

  目前各國開展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主要是進行風險評估和尋找對策。這次實踐十號搭載了3個生物輻射盒,攜帶了水稻種子、擬南芥種子和線蟲等樣品,研究空間輻射引起生物基因組變化和空間輻射損傷的分子網絡調控,建立輻射風險評估體系,為我國空間站輻射評估和防護提供基礎。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