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從兩組數字觸摸中日的“冷暖”

2016-04-06 13:49:4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張雪松):

  糾結的數字

  來日本的幾天,注意到日本輿論在有意突出兩組數字:

  一是好感度調查。一份日本最新公佈的調查顯示,83%的日本被調查者對中國不抱親近感,降至“歷史最低”;相似地,中國之前公佈的一份調查也説,八成中國受訪者對日本不抱好感。調查數據是否靠譜另説,中日國民對彼此的好感度正在嚴重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

  另一個是來往兩國的遊客人數。日本官方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赴日本旅遊的中國遊客達到創紀錄的469萬人,比2014年直線上升107%,達到“歷史最高”;與赴日遊大紅大紫相對照的是,2015年來中國旅遊的日本人不溫不火,保持在260萬人左右,和前兩年基本持平。簡單説,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比來中國旅遊的日本人多得多。

  一個是民間調查,一個是官方統計,看似一冷一暖,恰成有趣的對比。仿佛在説:中日兩國國民互相不待見,但這麼不待見日本,中國遊客還是那麼“大度”,偏愛去日本旅遊,不但玩兒,還要“爆買”,買化粧品,買電飯鍋,買馬桶蓋,買電吹風,買衛生巾,買藥,買米,買所有能買的……這臉貼的。

  兩組數字都能反映問題,總結起來一句話:中日關係受傷很深,民間交往還要繼續。矛盾嗎?不矛盾。而且,這麼著就對了!

  壞事?

  國民好感度是一個憑主觀測定的指標,國民感情、國民心理蘊乎其中,從統計意義上看並不精準,貌似都是一些虛無縹緲變幻莫測的東西,但依然可以看成是反映兩國國家關係的間接指標,因為,它是在以“人”來感受和測試國家。

  這兩年,日本政府在右傾化的路上越走越遠,否定侵略歷史,不斷擴軍備戰,追求“正常國家”定位,在外交上強勢出擊,一邊倒追隨美國,在亞太地區積極構建制衡中國的包圍圈,“凸顯力量”、“自我證明”、“強勢回歸”的跡象愈發明顯。世界看到了一個處心積慮的日本,中國看到了一個咄咄逼人的日本。中日國民相互好感度降至歷史最低。嚴重點説,這説明中日關係正在面臨最嚴峻局面、最困難時期;從輕處説,説明兩國國民相互理解不足、相互信賴缺失,中日關係的複雜性、脆弱性躍然紙上。身處這樣的國家關係,國民感情不受傷才怪。

  另一方面,説點深的,人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産物——人受政策的影響,人受輿論的引導;同時,政策與輿論又不能不受到人的制約,畢竟二者不可能超脫民意太遠。當下是東亞地區力量重組的關鍵時點,幾方力量相互咬合、互掰手腕,用力之下,暫時誰還壓不過誰:中國處在將起未起、力量螺旋上升的階段,日本處在方向不明、用力過猛的階段。一個上升,一個下沉,這個階段的人心,最容易焦躁,最容易不穩。一個必須承認的現實是,兩國民眾在當下的環境和節點看對方,都有一些情緒在宣泄,兩國的民間輿論場都有一些非理性的東西在鼓蕩。

  民意給外交出了個大難題。都説辦外交最難,因為你既不能受制于街頭和媒體,又不能飄在天上離地十萬八千里。今天的中日國民,都需要把火降一降,讓心靜一靜;兩國政治家,更需要“不畏浮雲遮望眼”,施展更多的定力,運籌更大的謀略。中日政府此時重申兩國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這一宣示當屬明智之舉。

  好事?

  再回到數字上。一方面中日國民相互好感度嚴重下降,一方面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急劇增多。兩組數字之間其實毫無關聯,但日本就是有那麼一些人和媒體,喜歡把兩個事往一塊兒攪和。

  前文説到的日本少壯鷹派、第一副外相木原誠二,在接受筆者的提問時就公然把責任推到了中國一邊。他説,日本國民對中國的親近感降到了歷史最低,同時日本對華投資減少,訪華的遊客也在減少,這説明中國的發展方向“不明”,日本對中國的“不安”在增加。

  毫無疑問,大臣把自己説擰巴了!

  突然想起一句大俗話: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套用一下就是: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國家關係的歸國家關係,民間交流的歸民間交流。二者相互關聯、互為因果,但又不能合二為一、有你無我。

  兩國關係不好,但中國遊客依然踴躍出門,而且還集中涌到了日本家裏頭,旅遊、消費、“爆買”,帶火了日本旅遊市場,給日本經濟創造了巨大的消費需求,自己也滿足了諸多願望。這本身是一場單純的市場行為,有什麼不對?中國人有錢了,願意出去走走,近鄰日本是一個不錯的選項;日本商品有品質和信譽保障,對消費者來説,誰貨優價廉、誰品質好信譽好服務好就買誰的,荷包正是最好的選票。今天的時代,不可能有一隻大手阻擋你與世隔絕。推動中國遊客競相涌向日本的,恰恰是那只無形之手。

  去哪兒不去哪兒,市場説了算。

  再往大裡説,民間服務和服從於國家利益,這個原則一點沒錯;同時,民間往來又有自己的規律和選項,民間往來相對獨立於官方關係,適時適度還可以進行調試和潤滑,給國與國的外交關係提供伸縮轉圜的空間。去日本的中國遊客多了,正説明中國國民正變得日益理智和成熟。做最自然而然的事,這是一個大國國民應有的氣度。

  看看日本。日本人來中國旅遊的並未減少,而是多年保持穩定,這裡面當然有個人旅遊目的地選擇的原因,也有日本自身經濟的原因,當然,如果我們中國的空氣品質再好點、服務品質再好點、商品信譽再好點、旅遊環境再好點,相信來中國的各國遊客包括日本遊客還會更多一些。不過,多與不多,與“方向感”似乎並無關係。

  國家和國民都要追求利益,但利益就是個多棱鏡,它總是多面的。這兩天的採訪接連獲得諸多利好消息。副外相木原誠二就透露,到2020年要讓來日本旅遊的外國遊客達到4000萬人次,其中中國遊客達到1000萬人次;而且,日本正在考慮對更多國家實行免簽,其中包括中國。一方面説“不安”,一方面又釋放利好,中日關係確實有點“複雜”。企業嗅覺則更為靈敏,日本全日空董事長伊東信一郎透露,將對中國遊客實施“1.8萬日元國內任意飛”的優惠政策,也就是説,中國遊客只需花1000塊人民幣,就可以坐全日空從日本的這個城市飛到那個城市。看來,從政府到企業,這本賬算得都相當精明。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