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G7外長廣島獻花 日本為何塑造“核受害者”形象?

2016-04-12 06:50:33|來源:中新網|編輯:靳松

  中新網4月12日電 本月11日,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在日本廣島閉幕,日美等七國外長聯合發表了《廣島宣言》,提及倡議各國領導人造訪核爆地等內容,並向當地核爆慰靈碑獻花。作為G7輪值主席國,日本欲借此傳達曾遭核爆的經歷,塑造自己所謂“核受害國”的形象,來推進核裁軍和核不擴散的氛圍。

  【日本自稱“受害者”】

  G7外長廣島獻花 日本為何塑造“核受害者”形象?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面對反法西斯同盟的強大攻勢,當時發動戰爭的日本政府仍負隅頑抗。同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一枚原子彈,造成約14萬人喪生;三天后,在長崎投下的第二枚原子彈致約6至8萬人死亡,但也因此迫使日本投降,戰爭宣告結束。

  然而,近來,安倍政府一直試圖在多個國際場合、通過各種途徑,打造日本的“二戰核爆受害者”形象。在邀請世界各國領導人訪問曾經的核爆地廣島和長崎一事上,日本政府一貫表現得十分積極。

  此次G7外長會不久前的全球核安全峰會上,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稱該國要發表“廣島宣言”,體現日本對共建無核化世界的“堅定決心”,彰顯存在感。在2015年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審議大會上,日本就曾堅持發起這一提議,但最終仍被會方刪除。

  儘管安倍政府試圖淡化其戰爭發動者和侵略者身份,但其國內卻一直超量保有武器級核材料,在核武器問題上態度曖昧。

  早在1957年,時任日本首相岸信介(現任首相安倍的外祖父)就表示,為了自衛,日本“不排除擁有核武器”;岸信介的弟弟佐藤榮作當選首相後,雖迫於壓力在1967年宣佈了不擁有、不製造、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私下裏卻稱這些原則都是“胡鬧”。

  【危險核材料引爭議】

  G7外長廣島獻花 日本為何塑造“核受害者”形象?

  日本運送核材料

  身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日本核材料庫存卻大得驚人,僅高濃度鈾就超過1200公斤,遠超民用所需範疇,存在嚴重的核安全及核擴散風險。且以其核技術,如想軍事化也並非難事。

  幾十年來,日本被指一直刻意保持著“離製造核彈頭只有一個螺絲刀的距離”。

  根據與美國達成的協議,日本近期向美國移送331公斤核材料钚。但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州長妮基•黑莉已致信美國聯邦政府,要求把钚運回日本或改運他處。

  這批核材料的數量,與日本倉庫裏的47.8噸分離钚相比,可謂相差甚遠。懷揣著數量龐大的核武材料不放,日本的遊説,難以消除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疑慮。

  本次G7外長會議發表了《廣島宣言》。宣言稱,投放原子彈導致廣島和長崎經歷了“極為嚴重的毀壞和非人的苦難”,希望各國領導人造訪核爆地;倡導實現“無核武世界”的美總統奧巴馬首次訪問核爆地受到期待。

  【背後企圖難實現】

  G7外長廣島獻花 日本為何塑造“核受害者”形象?

  日本民眾抗議政府核政策

  但此前分析指出,美國政府對日方提出要發表宣言的內容持警惕態度,擔憂美國被塑造成“加害者”形象,並對奧巴馬今年5月出訪廣島一事,趨於謹慎。

  作為戰後首位到訪廣島的美國國務卿,克裏並未如日方所願、就美對廣島投原子彈一事道歉。韓國外交部方面也曾強調,一個國家若擁有或生産超過本國所需核材料,將給本國和他國的安全帶來威脅。

  安倍政府則對《廣島宣言》十分重視,更計劃將G7外長會議的成果,作為G7峰會首腦宣言的“核心內容”。其背後,包含多重意圖。

  對於日本再次自揭核爆的“傷疤”,有觀點稱,這是安倍政府依時勢轉移視線、掩人耳目之舉。

  一方面,安倍政府繼續渲染“受害者”情緒,以期淡化國際上對日本核材料的聚焦;另一方面,日本民眾反核意願十分迫切,要求政府在核問題上持謹慎態度,故安倍政府此舉也是為了安撫民意,緩解國內執政壓力。

  特別是隨著新安保法的正式實施,以及自民黨修憲計劃的展開,日本軍事化進程正在不斷提速,一些右翼分子口中的“核武器製造”等擁核言論,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及高度警惕。安倍政府的做法,恐難粉飾太平。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