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關鍵支撐要素

2016-04-14 18:52:33|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靳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驅動發展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涉及創新發展形勢、創新發展重點、創新體制改革、創新人才發展等四大方面,提出十二個重要的新論斷,核心是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這些新論斷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創新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昇華了對創新發展規律的認識,既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行動綱領。

  關於創新發展形勢的論斷

  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但總體上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首先就要弄清我國創新發展的水準。有人認為中國創新水準已經世界一流,能夠引領全球創新,也有人認為中國創新水準屬於三流。習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我國創新發展的形勢,得出總的判斷: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但總體上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這就是指明瞭我國創新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確定了我國創新發展的歷史方位和新起點。

  習近平同志多次談到這個論斷。例如,2014年在中科院、工程院兩院大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從總體上看,我國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①同年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科技水準整體躍升,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②

  習近平同志的論斷是符合我國科技創新實際的。第一,我國科技實力快速提升,主要總量指標已經居於世界前列。2015年,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7100萬,連續幾年世界第一;研發人員超過535萬,也位居世界第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1%,連續幾年超過歐盟28個成員國的平均水準(1.96%),也超過了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研發支出總量有望達到1.43萬億,佔全球比重的20%,居全球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突破100萬件,連續5年位居世界首位。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6年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數位居世界第四位;從當前趨勢來看,我國科技論文發表數量和被引用次數,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將雙雙居於世界第二位。

  第二,我國科技水準整體躍升,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我國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系統、新一代高速動車組、“天河”高性能計算、“蛟龍號”載人潛水、深海鑽探技術等,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在未來技術方面,我國在量子通訊、量子晶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領域世界領先。更重要的是,在很多細分市場上,特別是在民用市場上已經出現一些居於全球産業鏈高端的技術和産品,如陶瓷太陽能技術、汽車8AT變速器等。據華通明略諮詢公司的報告,在全球最具價值的100個品牌中,我國佔14個;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報告,在全球最具創新力的50強企業中,我國佔據4席。

  第三,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重大創新成果較少,處於“領跑”的領域還不多,大多數領域還是跟跑。關鍵技術、高端設備對外依存度過高,精密儀器、大型科學儀器等高技術含量的産品大多數依靠進口。表現在經濟上,主要是勞動生産率和排放産出率不高。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還必須看清世界科技發展大勢,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動向。有人認為新産業革命已經發生,有人認為即將發生,也有人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發生。習近平同志密切跟蹤、科學研判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得出明確判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或者説,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興起,正在孕育之中,尚未到來,但即將到來,突破的能量處於臨界積累階段。這是面向未來的重大判斷,指明瞭轉變發展方式和創新發展的戰略方向。

  習近平同志一直很注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情況,反復講到這一判斷。例如,2014年在中科院、工程院兩院大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徵”。③

  習近平同志認為,“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④“催生智慧製造、互聯網+、分享經濟等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蘊含著巨大商機”。⑤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的重大機遇。在傳統國際發展賽場上,規則是既定的,我們沒有更多主動權。而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到來時,全球産業和經濟競爭的賽場將發生轉換,新的經濟秩序和政治秩序將要形成。我們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從而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表現出一些新的態勢和特徵。第一,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學科交叉融合加速,新興學科不斷涌現,前沿領域不斷延伸,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基礎科學領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第二,群體性技術顯現出綠色、智慧、泛在的特點。一是移動互聯網、智慧終端、大數據、雲計算、高端晶片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入發展;二是圍繞新能源、氣候變化、空間、海洋開發的技術創新更加密集;三是綠色製造、低碳經濟等新興技術和新興産業蓬勃興起;四是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帶動形成龐大的健康、現代農業、生物能源、生物製造、環保等産業,一些跨國公司紛紛推出節能環保技術和智慧型技術。這些變化無不指向以綠色、智慧、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技術。面對這種趨勢,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發展新興産業,加速推動數字技術同製造業的結合,通過互聯網平臺匯集社會資源、集合社會力量、推動合作創新,形成人機共融的製造模式,給産業形態、産業結構、産業組織方式帶來深刻影響。

  第三,産業變革的基本要素加快積累並逐漸成熟。歷次産業革命都有一個共同規律,就是生産方式發生飛躍式變化。這些變化包括:新的科學理論的出現,新的生産工具的出現,大量新的投資熱點和就業崗位的形成,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調整並形成新的規模化經濟效益,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發生重大改變。目前,生産方式質變的能量正在積累,投入無形化、工具數字化、産品服務化、資源共享化、社會扁平化的端倪初步顯現。

  關於創新發展重點的論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關鍵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傳統發展方式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外延擴張、粗放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我國人口眾多,如果以傳統發展方式實現現代化,以現有發達水準人口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生産,全球現有資源都給我們也不夠。出路在哪,增長動力從何處來?習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關鍵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這就解決了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和轉換方式的問題,指明瞭新發展方式創新驅動的根本特徵,豐富和發展了“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的論斷。

  為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始終是習近平同志的關注點。2013年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經濟已由較長時期的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⑥2015年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同志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⑦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新發展方式的核心。第一,創新是化解過剩産能、提高産業整體素質、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的根本動力。所謂産能過剩,並不是所有産能過剩,而是低端産能過剩,高端産能的缺口很大。造成低端産能過剩的原因,就是創新不足,外延擴張、粗放增長。只有依靠創新,才能化解劣質的供給存量,逆勢增長。

  第二,創新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是科學技術要素進入生産的過程,也是科學技術價值化的過程。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只能依靠創新。通過創新提供優質的供給增量,創造有效需求,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根本動力。國家的發展集中體現在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産率的提高,而決定的因素則是廣泛的不斷的科技創新。只有持續的科技創新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産率,增強綜合國力和國家競爭力。

  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裏的研究,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和推廣應用,才能真正創造價值、驅動發展。否則成果再多,束之高閣,也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産生作用。習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我國科技力量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支持不足的問題,明確要求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這就抓住了科技促進發展的關鍵點,指明瞭科技工作必須面向經濟主戰場和民生大領域的根本方向。

  2013年在考察中科院時,習近平同志就明確要求,“要優先支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科技領域”;⑧2014年在上海考察時講,“科技創新及其成果決不能僅僅落在經費上、填在表格裏、發表在雜誌上,而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推動力,轉化為人民福祉”。⑨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要“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⑩在當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創新不是發表論文、申請到專利就大功告成了,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⑪

  創造新的增長點,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必須做到“三要”“四對接”。第一,“三要”就是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市場要活,就是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使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創新要實,就是科技創新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民生建設大領域,更多靠産業化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儘快形成一批帶動産業發展的核心技術。政策要寬,就是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和環境。政府要加快轉變職能,創造更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培育市場化的新機制,在保護産權、維護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強化激勵機制、集聚優秀人才等方面積極作為。

  第二,“四對接”就是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産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産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於産出創新成果,有利於創新成果産業化的新機制。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全面創新。在工業時代,創新主要是科技創新,核心是研發活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將把我們帶入智慧時代,創新仍以研發為核心,但不限于研發。從創新投入來看,科技創新是一種“三角形”結構,由研發資本、知識資本、催化資本組成;從創新內容來看,創新是一種“軟硬”複合的結構,由以科技(狹義)為基礎的創新與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組成。因此,創新除了研發這種形式,還包括創意、設計、標準、品牌、大數據、經營管理、市場開發,以及科技金融等形式。習近平同志根據創新結構和創新形式的新變化,深刻地指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就是要推動全面創新。這就把創新從工業時代提升到了智慧時代,由單純的科技創新擴大到科技界、産業界、社會各方面參與的全員創新。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