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為精準扶貧帶來契機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中華民族的時代使命,精準扶貧則指出了扶貧實踐的科學途徑。精準扶貧,既要求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與幫扶,也要求對貧困問題進行精準辨析與診治。貧困人口聚集區大多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當地居民長期依賴自給自足的農耕生産方式,缺乏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交流與合作,對新興事物知之甚少。這種狀況還影響到貧困家庭父母對子女成長、發展的指導,從而形成經濟貧困、文化落後的代際循環。在扶貧工作中,要充分認識閉塞造成的文化落後對於貧困人口形成的根本性制約作用,從而充分理解“互聯網+”“旅遊+”為精準扶貧工作帶來的契機。
對貧困地區而言,信息流通有助於解決貧困人口的教育、醫療和經濟發展問題。目前,優質在線教育資源已覆蓋從中小學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到終身教育的各個方面。在線醫療也使貧困地區人口享受遠程疾病諮詢、電子處方、網上藥店、異地會診、聯合治療等服務成為可能。此外,“互聯網+”為貧困地區提供的特色産品電子商務機會、旅遊行銷機遇也格外明顯。因此,應特別重視發揮“互聯網+”對於扶貧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設多任務集成的“互聯網+”雲平臺系統。具體內容應包括貧困地區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集教育、醫療、旅遊和扶貧監管等資源為一體的雲服務綜合平臺建設工作,基層數字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以及一戶一端乃至必要的一戶多端的硬體供給到戶工作。
旅遊發展能為貧困人口集中區帶來經濟、文化雙重流通意義。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偏遠閉塞或生態脆弱地區,而這些地區有不少具備旅遊業發展條件。縱觀現代發達國家與地區的崛起之路,無論發展任何産業,當地居民都會經歷流通中的經濟與文化衝擊,從而具備競爭能力。發展旅遊業為貧困地區人口參與社會分工提供了可能,並能在頻繁的服務與交易互惠中,帶動貧困地區人口融入現代社會。同時,一個地區的旅遊開發往往都伴隨著區域基礎設施改善、景觀風貌治理、特色産業培育等過程,並能顯著提升其教育、商業、服務業與文化水準。因此,旅遊開發對於貧困地區而言是一種全面激發過程,必須高度重視。在貧困地區的旅遊開發中,“互聯網+”可以大顯身手,不僅可介入目的地與旅遊産品行銷、社區就業培訓、旅遊安全監管和市場組織等方面工作,而且還可為來訪的旅遊者提供信息服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的關鍵在於扶人、扶智。謀劃、落實好“互聯網+”“旅遊+”就等於為扶貧插上雙翅,能縮小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數字鴻溝、文化鴻溝,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從而解決貧困的根源問題。(于海波)
(作者係國家旅遊局青年專家培養計劃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