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切爾諾貝利的故事:30年來,與核輻射比鄰而居

2016-04-27 07:12:22|來源:中新網|編輯:靳松

  切爾諾貝利的故事:30年來,與核輻射比鄰而居

  電離輻射標誌,及鮮紅的禁止進入標誌,為人們勾勒出此地危險,不宜久留的形象

  中新網4月26日電 1986年4月26日淩晨,一聲巨響驚醒了沉睡中的人們,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泄漏災難,數十人在事故中遇難,6-8萬人因核輻射死亡,13.4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方圓30公里地區的民眾被迫疏散。

  在距離核電站最近、受影響最嚴重的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30年之後,核輻射的陰影仍然籠罩著人們的生活。在曾經依靠核電站而繁榮的地區,現在人們與輻射陰影“比鄰而居”,有人在病痛中掙扎,有人接受了命運,也有人,正在為改變而出力。

  【俄羅斯,新濟布科夫,維克多•斯特尤科夫,40歲】

  切爾諾貝利的故事:30年來,與核輻射比鄰而居

  曾經生活在切爾諾貝利的我的兄弟,你們在哪?

  1986年4月最後一個週一下午的3時左右,在距離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約200公里的地方,俄羅斯新濟布科夫突然下起暴雨,正在為五一節日排練的人們四處躲避。傾盆大雨裹挾著強勁的風勢,下了40分鐘。

  維克多•斯特尤科夫當時和父母一起住在茨維亞斯克的老信徒村,離新濟布科夫不遠。30年前,那是個活躍的村莊,有著2個教堂和數以百計的房屋。30年後,這個村子成了一個年輕的森林,村民離開了,被留在原地的家園埋沒在樹林裏。

  切爾諾貝利的故事:30年來,與核輻射比鄰而居

  核事故後,有的人回到了切爾諾貝利方圓30公里以內的“禁區”居住

  現在,該地區最熱鬧的地方是一個古老的墓地,老人們去世後,仍然會在墓地下葬。

  核電站事故發生後,斯特尤科夫和他的家人立即離開了當地,但一段時間後,他們返回了該地區,定居在新濟布科夫。斯特尤科夫的父母,像他們的祖先一樣,被埋葬在了那個墓地裏。而他自己,目前正在接受癌症治療。

  【烏克蘭,切爾諾貝利,瑪利亞•洛茲賓,69歲】

  核事故發生的那一年,瑪利亞•洛茲賓39歲。災難迫使她與成千上萬的人一同背井離鄉。然而6年前,她與家人又返回了曾經的家園,儘管這裡並未完全擺脫輻射風險。

  洛茲賓説,當年她被疏散去的村莊充滿了酒鬼和吸毒者。在那裏,她住的屋子從屋頂到地下室有一個巨大的裂縫,讓她一直擔憂會被墜物砸中。她説,“在那裏生活就像等待死亡”。

  切爾諾貝利的故事:30年來,與核輻射比鄰而居

  切爾諾貝利事故後的大撤離,留下許多斷壁殘垣

  現在,她與自己的兒子和他的家人一同生活在切爾諾貝利,和他們一起住在這裡的還有大約160人。這片土地仍然是一個進出需要經過檢查站的“禁區”,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切爾諾貝利反應堆方圓30公里的“禁區”仍然高度污染,不適合居住。

  洛茲賓在這裡養了雞鴨鵝,種植土豆和番茄,並去附近的樹林裏尋覓蘑菇。“這裡沒有輻射。我什麼都不怕,”她表示,“而當我死亡的時候,也不會因為是輻射。”

  【烏克蘭,斯拉伕蒂奇,尤利婭,27歲】

  切爾諾貝利的故事:30年來,與核輻射比鄰而居

  斯拉伕蒂奇的市民紀念在切爾諾貝利事故中犧牲的消防員

  2012年,記者阿克曼在斯拉伕蒂奇市遇到了一個23歲的女孩,在市中心的公園中親吻一名男子。她的名字叫尤利婭。阿克曼用了三年的時間,拍攝尤利婭的生活。

  斯拉伕蒂奇市是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發生後,為安置電廠周圍城市疏散的居民而建成的新城。它是烏克蘭最年輕的城市,一座在災難後重建的城市。在這裡,人們對輻射的態度更加務實。一個年輕人説,“在這裡死於毒品和酒精的人要多於死於放射性射線的人。”

  切爾諾貝利的故事:30年來,與核輻射比鄰而居

  切爾諾貝利新的防護拱頂,正在建造之中

  三年裏,尤利婭換了一個又一個工作,從沉迷派對的生活方式走入穩定關係,結婚,然後離婚。現在,尤利婭在該地區最為重要的工作地點擔任翻譯:正在興建新防護拱頂的工地。這個拱頂將代替日漸陳舊的“石棺”隔絕放射性塵埃,防止可能的事故重演。

  尤利婭説,她希望看到這個拱頂完工,希望看到結果。如果一切順利,該工程將在2017年底完工。這也許將是切爾諾貝利的終章,而尤利婭要為書寫這一章出力。

  【白俄羅斯,明斯克,米莎•科茲洛夫,4歲】

  4歲的米沙•科茲洛夫從未聽説過切爾諾貝利事故。但這場災難已經在損害他的身體,或許將影響他的一生。

  切爾諾貝利的故事:30年來,與核輻射比鄰而居

  四歲的米沙和他的媽媽艾琳娜(圖片來源:Andy Stenning Sunday People)

  米沙不久前完成了數個化療療程,醫生還從他的腿部取出了一個巨大的腫瘤。

  他的母親,35歲的艾琳娜説,米沙的癌症很可能由輻射引起,但“你能怎麼辦”。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的兒童癌症醫院,米沙的故事並不少見。醫院的走廊裏充滿了剃光頭的、等待骨髓移植的白血病兒童。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時,米沙的父母還都只是孩子。而現在,他們的後代患上了癌症。艾琳娜説,接受自己的孩子患有癌症很艱難,但她並不因輻射而憤怒,那已經無關緊要。

  在白俄羅斯,人們罹患癌症的數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飆升,然後出現了下降。但去年,兒童癌症病例增加了近20%。專家説,諸如銫-137等放射性同位素所造成的問題,只有10%會在第一代就出現。這些致命的物質,或將污染切爾諾貝利的周邊長達320年。

  【烏克蘭,普裏皮亞特,無人居住】

  切爾諾貝利的故事:30年來,與核輻射比鄰而居

  1986年4月,核事故後的切爾諾貝利

  普裏皮亞特市建立於1970年,是前蘇聯為安置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工人和家屬而建設的。到了1986年4月,該市有5萬居民,平均年齡26歲。

  這裡有15所小學,一所擁有410個床位的醫院,體育館,文化宮,還有一個定於5月1日開業的遊樂園,有著巨大的摩天輪。

  然而,這一切隨著那年4月26日淩晨巨大的爆炸聲,戛然而止。4月27日全市撤離後,這裡的居民再也沒有回來。

  30年後,普裏皮亞特仍然如同一個現代的龐貝城。這裡無人居住,大街上空蕩蕩的,到處都是被遺棄的建築物,荊棘和野草蔓延,樹木在街道上生長。

  切爾諾貝利的故事:30年來,與核輻射比鄰而居

  在人類離開後,切爾諾貝利的野生生命開始繁榮

  與之相反的,則是周邊野生動物數量的增長。到2015年底,隔離區內駝鹿、狍子、馬鹿、野豬的數量與附近未受污染的自然保護區相差無幾,而狼的數量比保護區多七倍。

  在人類“銷聲匿跡”的這塊土地上,大自然接管了一切,野生生命反而顯示出了欣欣向榮的跡象。(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