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人士沉痛悼念大師梅葆玖 戲曲藝術傳承引發關注

2016-04-27 16:56:0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雪瑩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琳):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25日11時在北京逝世。從26日天開始,中國社會各界紛紛前往北京京劇院為梅葆玖先生設置的靈堂,對這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進行悼念。在緬懷京劇大師的同時,人們不免對京劇乃至是中國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也有些擔憂:在這些具有影響力與號召力的名家去世之後,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究竟會走向何處?

  4月26日,梅葆玖先生的靈堂在北京京劇院設置,梅葆玖先生的家屬,李勝素、于魁智、胡文閣等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界、文藝界眾多人士,以及聞訊而來的戲迷、觀眾,一個個走到梅先生的遺像前鞠躬哀悼。

  梅葆玖先生的弟子,著名梅派傳人李勝素,回憶起與師傅11月份同堂演出的約定時情緒激動落淚,表示會努力完成師傅的願望,把京劇《大唐貴妃》帶給觀眾。“老師一直跟我説要恢復《大唐貴妃》這個戲,也一直在協調日程。因為我們是11月份要去澳洲演出,我們把檔期都已經協調出來了。當時老師説他也要登臺,便裝為大家演唱《梨花頌》,可是……(嘆氣)”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智也回憶了當年自己主演舞臺劇時,曾得到梅葆玖先生的很多指點。“排演過程中梅先生都是親力親為,來給我們言傳身教,具體指導。在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上,梅先生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對京劇藝術的發展,梅先生也做出了大貢獻。”

  正如這些京劇界人士所言,梅葆玖作為梅蘭芳子女中唯一繼承梅派藝術的傳人,一生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對當今京劇界來説舉足輕重。梅葆玖的離去不僅讓梅派藝術失去掌門人,也引發了人們對於京劇乃至是戲曲藝術今後如何傳承發展的思考:在這些具有影響力與號召力的名家去世之後,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究竟會走向何處?

  作為中國古老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一直以來深受人民群眾所喜愛。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周龍表示,近年來,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以及一些老一輩戲曲表演藝術家的仙逝,戲曲藝術的確是存在一定的傳承危機。不過,如果辯證地來看,這種危機也可以看作是戲曲藝術進一步發展所迎來的機遇:“很多經典的劇目,包括有些劇種,可能就剩下一兩位能代表這個劇種的代表人物,但由於學習的人、觀眾群等都在萎縮之後,可能這個文化的形態就丟失了、消亡了,這的確是一種危機。但同時,大家看到了這個危機,不管是業內業外都在關注,提出要進行搶救,進行傳承,所以危機之外,對於我們當下戲曲藝術的傳承也是一種機遇。”

  老藝術新傳承,要注重對戲曲文化和傳承進行搶救保護。在這方面,國家已經在做出努力和嘗試。比如文化部推出的京劇“像音像”工程,給戲曲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借鑒。工程以精品意識、工匠精神把最好的戲曲藝術家、最好的戲曲作品拍下來,以影像資料的形式保住戲曲的精髓和根脈,以供戲曲研究者研究學習、以供戲曲表演者觀摩傳習、以供戲曲愛好者欣賞品鑒,以確保戲曲傳承不熄。

  周龍表示,回看梅葆玖先生的一生,都在致力於推動梅派京劇的發展與創新。這也給了後人啟示,戲曲文化的傳承,還需要在留住戲曲精髓的基礎上,對戲曲內容和形式創新進行探索,使戲曲在創新中進行傳承與發展:“很好的繼承是為什麼?就是為了發展,但發展就是一個創新。好的藝術大師大家,都是在很好的繼承的基礎上,在不斷的發展創新。為什麼不同的流派不斷地産生呢?就是因為他們在繼承完了一定要進行創新,創出自己流派。如果想要讓一個藝術永葆青春,要永久傳承的話,你就要在這個基礎上發展,這樣才能讓藝術得以星火相傳。”

  此外,戲曲的傳承還需要培育大眾化的消費市場,使戲曲成為大眾化的文化消費産品。比如通過推動戲曲進校園,培養孩子們對戲曲的興趣。其次,通過推動戲曲下鄉、進劇院等形式,在全社營造熱愛戲曲、崇尚戲曲的社會氛圍,使戲曲成為大眾文化。最後,政府應當為戲曲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通過把戲曲藝術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體系,加強戲曲藝術人才培養等方式,開創戲曲傳承發展新局面。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