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治國理政新實踐·廣東篇】“新深圳速度”背後的全球創新圈

2016-05-10 14:46:52|來源:南方日報|編輯:杜軍帥

  編者按

  創新正在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深圳經濟特區,在當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中率先探索破解“動力轉換”難題,在創新驅動發展中上演著一天創造46件發明專利的“新深圳速度”。

  南方日報記者歷時一個多月,深入深圳創新發展第一線實地調研,從華為、比亞迪到大疆創新、光啟研究院,從政府部門到創投機構,從創新園區到眾創空間,全面聚焦創新深圳背後的新動力、新路徑和新模式。

  今日起,南方日報推出“深圳創新驅動第一現場”系列報道,透視創新驅動發展的深圳密碼。

  北冰洋上的挪威屬地斯瓦爾巴特群島(Svalbard)白雪皚皚。穿越嚴寒與風雪,深圳華為開通的全球最北的LTE站點,為這裡的人們提供了移動通信服務。

  南方日報記者從深圳出發,不遠萬里來到這裡,在全球作物多樣性信託基金會負責人邁克爾·托赫博士的帶領下,走進世界末日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這裡儲存著來自世界各地數十萬份植物種子的“備份”。總部位於深圳的華大基因是該種子庫的第一個戰略合作機構。

  此時,比亞迪生産的電動大巴正行駛在穿越北極圈7個國家的道路上,華為研究院正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研發5G通信技術,大疆公司在美國加州組建了專攻自動駕駛的頂尖研發團隊。

  2015年,深圳獲得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6957件,平均每天創造46件發明專利,這被人們稱為“新深圳速度”。從“三天一層樓”到“一天46件發明專利”,“新深圳速度”的背後是深圳企業全球創新圈的悄然成型。

  創新佈局 北極圈上的深圳元素

  “世界末日種子庫”一年只開啟兩三次,通過5道冰封的大門和一條百米多長的隧道,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種子的存儲架映入眼簾。從2008年至今,這裡已存儲了來自71個國家、84個機構的種子樣本,將“保障全球食物的終極未來”。

  作為第一個與“世界末日種子庫”合作的中國公司,華大基因將利用其強大的基因測序能力,參與共建全球農作物數字庫的工作,並在基因信息數據、生物樣本採集、存儲管理相關標準和技術規範上合作。

  同樣是在北極圈附近的全球最北超百萬人口城市——俄羅斯聖彼得堡,比亞迪純電動大巴即將投入當地公交運營測試。北極圈共穿越8個國家,比亞迪的電動車已行駛在除冰島外的7個國家。“除了南極洲,比亞迪的電動車已經遍佈全球六大洲。不過如果企鵝也需要,比亞迪會馬上進軍南極。”比亞迪總裁王傳福自豪地説。

  北極圈上的深圳元素背後,是深圳企業的全球創新佈局。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的經濟中心,1小時車程內密集分佈著眾多科技創新企業。5月6日,深圳光啟集團的全球創新共同體孵化器在這裡成立,這是中國科技企業首次在以色列設立非財務投資目的的科技基金及孵化器。

  光啟集團董事會主席劉若鵬説,以色列是全球科技創新的中心之一,是創新資源的“超級市場”,在未來科技領域有無比巨大的能力和潛力。以色列深藍環球公司(Indigo Global)合夥人多裏安·巴拉克則表示,深圳與特拉維夫這兩個創新城市之間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間。

  深圳企業對外投資不斷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研發機構成為對外投資的新熱點。2014年,深圳投資額200萬美元以上的研發企業新增54家。截至2015年底,深圳設立境外企業和機構達數千家之多,分佈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華為、比亞迪、華大基因等企業在全球各地設立研發中心。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經濟促進局,投資服務負責人Svetlana Huber告訴記者,電子通訊産業是中資企業在該州投資的第三大産業。“華為研發中心正在慕尼黑測試5G通信技術,”5G測試需要大量的信息來源和高科技人才,華為和這裡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合作,以增強技術力量和優化數據環境。

  華為在全球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45個培訓中心、36個共享中心。正是全球研發佈局,讓華為聚集了全球最優秀的人才進行協同創新。依靠全球創新,華為成為世界最大的通信解決方案提供商和第三大手機廠商。

  創新引領 用技術贏得世界尊重

  在位於深圳總部的7樓展廳,華大基因把在世界各頂尖科研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集結在一面巨大的“論文墻”上。華大基因迄今發表論文1355篇,其中213篇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新英格蘭醫學》等世界頂級學術刊物。在《自然》雜誌增刊發佈的“2015自然指數-科研合作”報告中,華大基因在科研合作方面位居全球産業機構首位,超越IBM、羅氏、三星等世界著名公司。

  “中國的科學研究,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扮演追趕者的角色。但華大基因在基因研究中處於第一梯隊,時不時還能領跑。”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説,華大基因早年的發展是完全的科學驅動,每年發表大量論文,近幾年開始提出如何滿足市場需求,面向大眾市場,進行預防出生缺陷等方面的産品研發。

  在2015年中國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前十名榜單中,華為、華星光電、騰訊、比亞迪、中興5家深圳企業入選。在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上,深圳已連續12年位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2015年,深圳PCT專利申請量達到13308件,平均每天36件。

  在位於坪山新區的騰勢電動車工廠,機器轟鳴。擁有130年先進經驗的德國戴姆勒集團與只進入汽車工業13年的深圳企業比亞迪,在這裡聯手打造中國最好的電動汽車。“為了電動車技術,奔馳的造車經驗向比亞迪開放。”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張卓説。

  王傳福透露,在騰勢電動車的合作上,比亞迪拿自己的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換來德國上百年製造汽車的經驗和技術。

  “只有真正創新的産品才能走出去。”王傳福説,代工時代的比亞迪只能跟著國際廠商出去,而現在“走出去”的是創新産品,“比亞迪是以技術贏得了奔馳的尊重。”

  創新外溢 改變世界工廠“基因”

  在毗鄰深圳的東莞松山湖,隨著訂單不斷增多,廣東大族粵銘的鐳射設備生産進入一年中的旺季。

  作為深圳大族鐳射旗下的高新技術企業,大族粵銘也計劃著未來要到歐洲建研發中心。總經理卓勁松説,珠三角製造業的未來,要從以前的被動承接歐美生産到未來全面合作。

  卓勁松深刻感受到深圳企業創新外溢帶來的變化,“華為等大企業正在引導上下游企業提升檔次,優秀的企業抱團參與全球産業鏈競爭,這是東莞經濟生態圈最大的變化。”

  根據東莞市經信局的統計:2015年,東莞全市共引進內資項目1989宗,實際投資金額551.97億元,同比增長40.98%。其中,來自深圳投資的項目協議投資金額為425.28億元,佔比達34%。

  黃曉河是廣東東博自動化設備公司總經理,該公司主要從事電池製造智慧設備的系統集成方案業務。2014年,在深圳打拼近20年的黃曉河把企業總部從深圳搬遷至東莞松山湖,成為東莞快速崛起的智慧裝備製造産業的重要拼圖。黃曉河説,他現在幾乎每週都要奔走于深莞之間。

  深圳的産業、技術、人才向東莞、惠州等城市擴散,帶動了整個珠三角創新生態圈的變化,進而改變著這個“世界工廠”的“基因”——珠三角正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説,與上世紀90年代深圳部分産業向外轉移、輻射拉動周邊及更遠城市的産業發展相似。如今,東莞、中山等周邊城市,也日益成為深圳創新驅動的外溢承接地。曲建認為,深圳創新能力向外擴散推廣,也是形成創新互利共贏模式的重要契機。

  誕生於蛇口、致力於LED電子蠟燭及相關産品研發的深圳市裏陽電子有限公司擁有數百項專利,是該行業的世界領先企業。“面對美國的訂單,我們只負責研發設計,然後交給東莞的製造商完成生産”,裏陽電子董事長李曉鋒説,“在這樣的模式下,東莞的製造商也成為該領域工藝和技術的引領者。”

  統計數據證明了這一趨勢:2015年,東莞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3家,總數達到986家,這一數字比2010年增長了193.45%,成為“世界工廠”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

  深圳企業的“全球版圖”

  ●2015年,華為手機熱銷70多個國家,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

  ●2015年,總部位於深圳的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産品銷往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收入50%來自國際市場。

  ●比亞迪公司2015年全球銷售新能源車超過6.1萬台,以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11%的優勢排名全球新能源車年度銷量第一。

  ●華大基因研究院在全球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研究文章200多篇,全球學術影響力排87位,貢獻了世界基因測序數據的50%,農業基因數據的70%。

  ●深圳市大疆創新是全球飛行影像系統先驅,頂尖無人機飛控系統研發和生産商。率先開拓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産品佔據全球50%以上市場份額。

  ■對話

  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創新産品才能打開發達國家市場

  南方日報:比亞迪在“全球化”“走出去”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如何看待中國企業的“走出去”?

  王傳福:比亞迪在“走出去”過程中分為兩個階段。早期,比亞迪做出口,給諾基亞這樣的廠商做代工,是被動的“走出去”,諾基亞在哪設廠,我們就去哪。但這種跟隨受廠商影響很大,諾基亞銷售下降,我們也就下滑。

  而現在這個階段,比亞迪是主動的“走出去”,並遇到百年不遇的新能源車發展的機遇。全球對電動車需求越來越高,中國更是在缺煤少油的背景下遇到汽車保有量高速增長的時期。能源和環境問題都在促進新能源車市場發展。去年比亞迪銷售了超過6萬台的新能源車,佔據全球11%的市場份額,成為全球新能源車銷售冠軍。

  而對於如何“走出去”,我認為深圳企業不僅僅要提供低成本的産品解決方案,而且更應該提供創新産品。以前中國企業都是做大家都有的技術和産品,拼價格拼服務,利潤很單薄,更沒有定價權。但要真正“走出去”,企業一定要有“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産品,如此企業才能有定價權。只有創新産品,才能打開發達國家的市場。

  南方日報:企業“走出去”在策略上應該注意什麼?

  王傳福:首先一定要有創新産品。市場就是戰場,企業沒有在本土的操練和練就的好功夫就很難去國外打仗,所以企業要在國內有經驗鍛鍊。比亞迪就是在深圳得到鍛鍊和成長,我們通過大量的技術、成熟度的提升才讓産品有創新,並且經過深圳市場的檢驗後才真正具備“走出去”的基礎。

  另外,企業“走出去”還要保持本地化。一方面是市場要求本地製造,在英國、美國也都是這樣,需要企業適應這種本地化。另一種是銷售、售後服務的本地化。銷售是非常複雜的工作,涉及到文化經驗和關係,企業不能省本地化銷售部分的成本。

  深圳不缺企業家,也不缺資金和創新技術,先“走出去”的企業給大家多分享經驗,爭取更多深圳企業“走出去”。

  ■記者手記

  從代工製造走向創新創造

  發揮中國製造優勢,在上一波生産和貿易全球化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用好人口紅利,成為早期深圳企業“走出去”的不二法門。

  但任正非、王傳福、徐航等靠貿易和代工起家的深圳企業家提前認識到,依靠貿易,拼價格拼服務的生産和成本優勢都無法真正與跨國公司競爭,必須依靠創新,擁有自己的技術和創新産品,才能獲得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這種意識順應了當下全球化的新趨勢,成就了今天的“新深圳速度”,更保證了在中國經濟“換擋”過程中,深圳創新驅動發展擁有蓬勃動力。

  在美國矽谷,在以色列,以知識和人力資本為代表的“智力”資源已成為這兩個創新中心的核心優勢。蘋果幾乎“不(實際)生産任何東西”,谷歌最核心的資源就是它的員工,而地處沙漠土地貧瘠資源緊缺的以色列稱雄世界經濟就是靠著猶太人的“最強大腦”。

  從生産貿易到服務貿易,從産品流動到信息流動,當下的全球化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正在從貿易、生産的一體化向信息、知識的一體化轉變。信息、知識及擁有它們的人才成為地區發展最核心的戰略資源。

  全球貿易因為航海技術的高速發展進入黃金時代,而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則正在改變人類自大航海時代以來所奠定的全球化格局。“歐美技術-中國製造-全球銷售”的全球生産貿易鏈條正伴隨全球信息一體化時代的到來,進行著重組和價值鏈的重新分配。利用德國的工業資源,聘請美國的設計研發人才,到日本收購模具材料廠商,到以色列收購高科技公司,深圳企業正在全球範圍內配置創新資源,謀求從代工製造向創新創造的轉變,佔據在全球知識生産和創新分工中的更高地位。

  華為的晶片、華大基因的基因測序、大疆創新的飛行控制、光啟的超材料技術,正在掀起深圳下一代産業的創新浪潮。南方日報記者曲廣寧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