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在中美媒體撰文:南海局勢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
傅瑩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中新社北京5月11日電 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與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近日在《中國新聞週刊》和美國《國家利益》同步發表關於南海問題的聯合署名文章。
該文梳理了南海局勢演進過程中發生的許許多多或大或小的事件,展示出它們之間可能的關聯,希望借此反映出問題延展的脈絡,為關心南海問題的人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其實質提供參考,同時也希望能為避免誤解的加深和局勢的螺旋升級提供一個警醒。文章摘要如下:
近年南海問題漸成為關於中美關係的最重要話題,雙方在外交和輿論場不斷相互喊話,軍事上也出現緊張氣氛甚至摩擦。中美之間的競爭與對抗似乎正在通過南海問題展現出來,彼此都開始從戰略層面評估對方意圖。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20世紀30年代以前,國際上對中國南沙群島的主權狀況沒有任何爭議,世界有不少地圖和百科全書標明南沙群島屬於中國。南沙爭議緣起于日本帝國主義擴張和戰後的秩序安排,發酵于冷戰。菲律賓、越南等國對南沙群島的侵佔發端于20世紀50年代末,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南海油氣資源的發現以及專屬經濟區制度的談判與出臺,這類侵佔行動進入到一個瘋狂的階段。
二戰後,美國實際上長期承認中國擁有南沙群島的主權。美國曾通過外交詢問、申請測量、通報航行飛越計劃等方式,顯示了其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主權的立場,中國台灣當局還曾在南沙有關島礁上接待過美國軍事人員。對於菲律賓、越南等國在南沙奪島佔礁的瘋狂舉動,美國長期未有明確態度,但曾多次向台灣當局諮詢過對這些島礁主權歸屬問題的意見。而同期,美國出版的地圖和書籍等,例如1961年版的《哥倫比亞利平科特世界地名辭典》、1963年版的《威爾德麥克各國百科全書》、1971年版的《世界各國區劃百科全書》,也均確認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
美國冷戰時期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困境是,雖然基於道義和國際法理應承認中國對這些島礁的主權,但另一方面由於反共和推進亞太戰略的考慮,美國又不情願讓中國大陸佔有這些島礁,更不願因此損害與菲律賓等盟友的關係。
20世紀90年代初至21世紀初,在冷戰終結、亞太國家關係緩和、經濟發展成為主基調的大背景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和東盟的關係發展步入快車道。在此期間,中國與東盟關係的快速發展基本掩蓋了南海局勢的起伏波動。為緩和局勢緊張,中國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並與東盟國家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署後的10年,事實上只有中國基本遵守了其規定和原則,未採取使爭議擴大化的行動,並且積極推動海上和平合作和共同開發。然而,越、馬、菲等國從一開始就沒有全面和認真地落實《宣言》,不斷對所佔據島礁改建和擴建,加強行政管理,加緊油氣資源開採,不時抓扣中國漁民等,這些國家的一個共同指向,就是固化非法侵佔所得,否定存在爭議,而不是“擱置爭議”。這些做法不斷刺激中國國內民眾和輿論的反感情緒,使得他們對南沙問題的關注熱度不減。
南海形勢是從2009年、特別是從2012年後開始緊張起來的。在2009年以前,雖然各種摩擦不斷,但南海局勢總體上是可控的,局勢複雜化的轉折大約發生在2009年,這與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關於提交200海裏外大陸架界限信息的期限(2009年5月13日)有一定關係,而美國亞太戰略的調整則是一個更大的刺激因素。
中美在南海的軍事摩擦變得更加頻繁,僅2009年,美國軍艦與中國船隻在偵察與反偵察過程中,至少發生了5起對峙摩擦事件。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無暇號”事件。進入2010年,美國對南海的政策加快轉變,表現出“選邊站”的傾向。
東盟部分國家和美國的這些動作在中國受到媒體的密切關注,而媒體的廣泛報道也激起公眾的強烈反響。中國的克制政策面臨政策延續性和民意的雙重壓力。2012年4月發生的黃岩島事件可以説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突破了中國政策和忍耐的底限,中國不得不採取了一些反制措施。
2013年1月22日,菲律賓正式向聯合國海洋法法庭提請針對中國的仲裁。對此,中國外交部多次發表聲明,指出“菲律賓和仲裁庭無視仲裁案的實質是領土主權和海洋劃界及其相關問題,惡意規避中國于2006年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8條有關規定作出的排除性聲明”,強調中方“不承認、不參與”。
顯然,中方對菲啟動仲裁是持完全否定立場的。菲律賓聲稱其提出仲裁的理由是與中國之間的協商和談判已陷入僵局,但事實上,菲方自黃岩島事件以來一直拒絕與中方進行任何嚴肅的對話,遑論談判,也未與其他DOC成員協商。再者,中國已在2006年根據《公約》第298條做出了排除性聲明,由於仲裁庭的管轄涉及到主權、歷史性權利及所有權,因而已免於管轄。無論仲裁結果如何,《公約》中沒有任何條款規定可以執行對中國不利的仲裁結果。
針對南沙整體形勢的變化,並且為了徹底改善中國南沙島礁民生、基本軍事防禦和維護主權權益的需要,中方于2013年底在自己控守的島礁上開始了擴建工程,這些島礁都遠離國際航道,完全不存在影響航行自由的問題。但美國和菲律賓等國反應強烈,並且大肆炒作和指責中國。
在中國許多人看來,美國是當前南海局勢緊張的最大推手。首先,美國在加快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時,愈來愈將中國視為在亞太的主要針對目標。此外,美軍抓住一切機會炒作中國“反介入與區域拒止”威脅,積極完善為中國量身打造的“空海一體戰”等作戰概念。這些舉動無疑都增加了包括南海在內的亞太局勢的複雜化與緊張程度。中國許多學者開始關注,美國是否在為其亞太戰略調整預設威脅甚至危機,然後導致“預言的自我實現”?
近兩年來,美國更是走向前臺,公開的選邊站,直接對中國施壓恐嚇。“成本強加”戰略開始成為美國政策選項,即動用政治、外交、輿論、軍事等各類手段,增加中國南海行動的成本,迫使中國後退,以期在不發生武裝衝突的情況下制止中國的所謂南海擴張。
美國南海政策的大幅調整不僅削弱了美方公正説話的地位,也進一步加深了中方對自身利益受到更多損害的擔憂,刺激中方增強捍衛自身利益能力的決心。
南海局勢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是各種行為和言論在多條線索上相互糾纏、影響、互動的結果,也是國際環境和地區安全形勢變化使然。造成局勢螺旋升級、各方不斷相互刺激的因素中,不僅有基於主權、資源、戰略安全訴求的現實利益糾葛,也有各方記憶中歷史脈絡的缺失和信息的不連貫,更有相互之間戰略意圖和政策目標的揣測與猜度。美國作為一個南海域外大國,其加大介入和立場的調整變化是2009年以來南海局勢複雜化的主要肇因。大家關心的是未來的局勢會如何發展?美方關注中國下一步將採取什麼新的行動,而中方對美方意圖也産生深深的懷疑。圍繞南海局勢和南沙群島的爭議,存在矛盾激化甚至戰略誤判的風險。
中國在南海的利益訴求多少年來一以貫之,那就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性和維護地區和平安寧的需要。觀察中國不能忽略歷史維度。中國雖然正在成長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歷史的烙印仍然深刻,我們這個國家是在帝國主義鐵蹄侵略踐踏之下跌跌撞撞進入20世紀的,中國人民無法忘懷曾有一個多世紀的屢遭外敵入侵、強權欺淩的屈辱經歷,那是國家和民族不可磨滅的記憶。也正是基於此,中國人民和政府始終對涉及領土主權完整的問題抱有極強的敏感性,絕不會允許那樣的事哪怕在局部重演,這是外界在看待和判斷中國時必須了解和考慮的。誠然,現在已經沒有能對中國的生存與發展構成根本性挑戰的重大外部威脅,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於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與合作,這方面的信念與承諾沒有也不會改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6年4月28日在亞信外長會議上強調指出:中國一貫致力於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堅定維護自身在南海的主權和相關權利,堅持通過同直接當事國友好協商談判和平解決爭議。從王毅外長與東盟國家的接觸中可以看到,中方提出的“雙軌”思路,即由直接當事國通過談判協商妥善解決爭議、中國和東盟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得到許多國家的認可和支持。東盟也認識到控制局勢,重回對話軌道的重要性。
未來形勢如何發展取決於各方的認識和選擇,如果選擇合作,可能是多贏;如果選擇對抗,則可能是僵局甚至衝突,任何一方都難以從中完全獲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