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源頭創新 鑄造“中國矽谷”
新華社深圳5月12日電 題:發力源頭創新 鑄造“中國矽谷”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何雨欣、彭勇
從將超材料用於隱形設備,到研發彩色柔性顯示屏;從將基因科技應用於醫學健康,到成功將鐳射光源應用到投影照明……
隨著引領全球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深圳的創新內核悄然生變。深圳發力源頭創新,力爭成為産業化能力更強、市場化環境更優、國際化程度更高的“中國矽谷”。
源頭創新:從跟隨到引領
“創新才有出路。我們每年1000多億元的‘彈藥量’炮轟這個‘城墻口’,研發近600億元、市場服務500-600億元,最終在大數據傳送上我們領先了世界。”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在談及成功之道時如是説。
28年始終如一地對準通信領域衝鋒,華為最終成為世界通信領域的領導者。創新,使華為實現了從“跟跑”向“領跑”的轉變。
在深圳,有像華為這樣創新能力超強的大公司,更有一批新崛起的極具源頭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
光啟——涉足具有隱身性能的超材料、空間開發等領域,已獲3000多項專利,設立了14個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平臺。
柔宇科技——研發出全球最輕薄、厚度僅0.01毫米的彩色柔性顯示屏。
大疆創新——創造了消費級無人機新興行業,佔據全球70%的市場份額。
華大基因——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企業,將基因科技成功應用於醫學健康、農業育種、資源保存等領域。
光峰光電——成功破解一系列世界性技術難題,將鐳射光源應用於投影、電視、照明等領域。
……
“深圳在生物、空間等領域都在佈局,在某些領域已經與世界同行、甚至領跑,有可能搶佔産業發展先機。”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説。
打開深圳的創新地圖,不難找到隱形的爆發點和源頭創新的潛力源:
——新一代通訊技術、基因測序、新能源汽車、超材料、3D顯示、柔性顯示、消費級無人機等領域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平均每1平方公里土地上有2.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有15家中小型創新企業;
——平均每天有46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66.2件,是全國平均水準的16倍;
……
正如一家海外報紙所稱:深圳作為一座“創業城市”正受到關注,信息技術類新興企業紛紛嶄露頭角,醫療設備等新領域的實力型企業也不斷發展壯大。同時,提供資金的風險投資也越來越多,深圳似乎正呈現出成為新“中國矽谷”的勢頭。
四創聯動:從“單打獨鬥”到“資源聚合”
“這裡分明就是另一個矽谷。”柔宇科技董事長劉自鴻向記者談及4年前落戶深圳的情形時説。
深圳的創業環境和包容開放的創新活力,讓這位在美國多年的青年才俊印象深刻。而深圳的産業鏈環境之好,原材料、晶片、元器件、電路板等應有盡有,可以快速地將技術轉化為産品。深圳風險投資機構之高效,也讓他印象深刻。
柔宇所在的南山區,目前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641家。南山區圍繞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提前佈局了81個核心技術應用方向,目前有24個細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準。
“只有立足本土優勢,瞄準國際技術前沿和國際産業高端,提前佈局,實施核心技術突破計劃,才能實現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轉變。”南山區區長王強對記者説。
美國三院院士、國際病毒學權威羅茲曼教授對此有著切身體會。由他組建的美國院士團隊,向中國輸入了一批轉化研究項目,成立了“深圳羅茲曼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
“這是一次醫藥研發與産業化的碰撞,一次國際頂尖的源頭創新與深圳強大産業鏈的碰撞,這樣的碰撞就發生在深圳國際生物谷。”羅茲曼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周國瑛説。
多元開放的文化,多元多層次融資體系,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業基因,使越來越多創業者從全球各地來到深圳。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深圳科技企業走向海外,對外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多在政府部門間展開。
就在幾天前,光啟全球創新共同體創新基金與孵化器在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以色列成立,總投資3億美元,首期投入5000萬美元,對以色列乃至全球科技創新項目進行投資。
“矽谷是全球創新的源動力。龍崗區嫁接矽谷的創新資源,搭建‘矽谷-深圳(龍崗)創新創業直通車’,實現了矽谷與龍崗的人才直通、項目和技術孵化直通、資訊直通、資本直通。”深圳市龍崗區區委書記馮現學説。
201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打造綜合創新生態系統,把創新環境、創業計劃、創投資金和創客活動聯合起來,形成更強大的力量。
創新、創業、創客、創投——“四創聯動”使深圳在最大程度實現資源聚合,讓創新不再是“單打獨鬥”。
“中國矽谷”:從當下到未來
“未來信息社會的深度和廣度不可想像,未來二三十年將是人類社會發生最大變化的時代。伴隨生物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的實現等等,未來人類社會一定會崛起非常多的大産業。”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任正非對未來充滿樂觀,同時也對我國理論基礎創新和知識産權保護方面提出警示。
高校和科研機構資源稀缺,對源頭創新而言,同樣是擺在深圳面前的一道考題。與被公認擁有明顯源頭創新優勢的美國矽谷相比,中國的整體創新環境和基礎,也還有較大差距。
“我們要著力補短板、加長板,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説。
為此,深圳日前一連出臺三大“若干措施”,將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選在了創新。
——《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在加大知識産權保護、提升科技創新層次和水準、鼓勵企業全球配置創新資源等方面,助推深圳企業創新不斷向上攀升。
——《關於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提出力爭到2020年,深圳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達到8-10家。同時,設立規模為100億元的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重點支持符合深圳産業導向的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發展。
——《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在人才安居保障、給各類人才“鬆綁”、落實人才自主權、優化人才服務等方面大膽突破,為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深圳將以更大力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創新、企業、人才、高校、住房’五大領域上集中推出系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舉措,進一步增創新優勢、激發新動力。”馬興瑞説,力爭通過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努力,把深圳打造成為産業化能力最強、市場化環境最優、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