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發佈 呼籲民眾平衡飲食防控慢性病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潘瑩):隨著中國人生活水準的提高,高血壓、冠心病、腫瘤等慢性疾病對中國人健康的威脅卻更加突出,平衡膳食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衛生主管部門13日發佈最新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對人們吃什麼、怎麼吃加以指導。
如今,吃飽,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説已經不是問題,但是很多人還停留在愛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層面,暴飲暴食、大魚大肉、多油多糖等多種錯誤的飲食習慣,導致超重肥胖問題凸顯,慢性病呈現井噴式增長。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成人高血壓的發病率達到了25%,糖尿病發病率達到9.7%,慢性病已經成為中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改善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的現狀,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委託中國營養學會,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做了修訂,新版的指南13日正式對外發佈。國家衛生計生委疾控局監察專員常繼樂介紹説,指南對普通百姓的膳食提出科學建議,幫助大家作出有益健康的飲食選擇和行為改變,“一般人群膳食指南,是指南的核心部分。在這部分中,我們針對2歲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6條核心推薦,分別為:食物多樣,穀類為主;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中國從1989年首次發佈居民膳食指南。和2007年發佈的第三版指南相比,第四版作出了一些新的調整,比如,水的攝入量推薦值,從過去的1200毫升上升到了1500至1700毫升,水果、動物性食品、大豆和鹽的推薦值均有所下降。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將其概括為“四降一升”:“這個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一是我們在新修訂的中國居民營養食物參考攝入量當中蛋白質和能量的變化,就比方拿成人來説,成人能量的變化大致有兩百千卡的變化,這些變化落實到食物的供應上,所以就有一些食物會有一個變化。二是國內外對於食物和營養健康的關係,最新的理論成果,比如説什麼(從長期看)對健康有效,什麼是多攝入是不好的,結合這個我們調整了攝入量。”
專家分析指出,普通百姓對於數據微調不必過於糾結,日常膳食中盡可能保證食物種類和大致比例就可以了,這樣更容易實施。
此外,新版指南還強調了實用性,包括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中國居民膳食餐盤和兒童的膳食算盤等三個圖形,形象化地解釋膳食結構的比例,方便人們更加輕鬆的記憶和應用。
按照這份指南,推薦一個健康成年人每天至少攝入12種以上的食物,每週至少攝入25種以上的食物,建議每人每天的平均活動量為快走6000步左右。針對成年人普遍蔬菜攝入量不足的問題,指南建議每人每天攝入300-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佔一半以上。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解釋説:“蔬菜當中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還有很多有益健康的活性物質。在膳食當中,富含蔬菜水果的這種膳食,對於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預防肥胖都是有益的作用。我們蔬菜的品種是非常多的,也有不同顏色的蔬菜。如果我們比較不同顏色的蔬菜,我們會發現深顏色的蔬菜所含有的維生素,特別是β胡蘿蔔素等維生素、礦物質比淺色的蔬菜更加豐富,所以膳食指南中我們強調吃的蔬菜至少有一半是深顏色的蔬菜,這還是從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角度提出的建議。”
從中國首次發佈居民膳食指南至今,已經有近三十年的歷史。這份指南見證了國人營養狀況的進步,幫助百姓提高了基本的健康素養。從實施的效果來説,中國居民煙的攝入量從1992年的12.9克,下降到了2012年的10.5克,雖然攝入水準仍然過高,但是進步來之不易。在膳食指南的推動下,很多國人對於營養和健康越來越注重,不少城市的老百姓,特別是中老年人,開始注意多吃雜糧、果蔬和奶類,控制鹽和油的攝入。可以説,膳食指南正在推動中國人吃的更好,更健康,雖然它距離深入人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