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落實共享發展是一門大學問

2016-05-14 19:50:1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靳松

  “公與平者,即國之基址也。”公平均衡是我們始終傳承的基因,共建共享是我們始終追求的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將共享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把共享既作為發展的理念,也作為發展的行動;既作為發展的出發點,也作為發展的落腳點。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指出:“落實共享發展是一門大學問,要做好從頂層設計到‘最後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新成效。”

  一、把“蛋糕”做大

  “天賜食于鳥,而不投食于巢。”共建是共享前提,要共享“蛋糕”,就必須先共建“蛋糕”。讓13億多人共做“蛋糕”、做好“蛋糕”可不容易,大有學問。凝聚産生力量,團結誕生奇跡。習近平指出,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舉全民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把‘蛋糕’做大”。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現在的“蛋糕”還不夠大、還不夠好。改革開放38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最大貨物出口國、第二大貨物進口國、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最大外匯儲備國,成為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版圖變化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正如習近平所説的那樣:“塊頭大不等於強,體重大不等於壯,有時候是虛胖。”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經濟大而不強問題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準同發達國家還不可同日而語,我國經濟實力轉化為國際制度性權力依然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要始終堅持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作為根本任務。生産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共同富裕,只有在生産力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充分實現。只有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改善人民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指出:“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把‘蛋糕’做大,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奠定更加堅實物質基礎。”習近平強調:“要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生産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精神産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共建是共享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高水準的共建就沒有高品質的共享。人民是改革發展成果的建設者和創造者,沒有人民的參與和創造,社會主義事業將會一事無成。“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集體是力量的源泉,眾人是智慧的搖籃。在共建“蛋糕”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依靠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全社會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習近平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習近平強調:“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産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把“蛋糕”分好

  “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鏡至明而醜者無怒。”對於我們這個擁有13多億人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説,“蛋糕”做好了,分“蛋糕”往往更有學問。如何將做好的“蛋糕”公平合理地分配給每個社會成員,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大問題。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蛋糕’不斷做大了,同時還要把‘蛋糕’分好。我國社會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我們要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儘量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情做好,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體人民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習近平強調,要“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平而後清,清而後明。”做“蛋糕”不容易,分好蛋糕也不容易。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不容忽視。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我國基尼系數一直處在全球平均水準0.44之上,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2。基尼系數是測量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統計指標,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基尼系數0.4以上的表示收入差距較大。我國基尼系數,遠高於國際公認的警戒標準。這表明我國的收入差距仍然較大。我們不僅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之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而且在因財産佔有量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距更大。在社會保障、教育就業、公共服務等社會民生領域也存在不少短板,積累了不少問題,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習近平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準差距較大。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無論是實際情況還是制度設計,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為此,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鉅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這方面問題解決好了,全體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國家發展也就具有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習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直十分重視效率和公平問題。黨的十三大提出,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公平;十四大提出,兼顧效率與公平;十五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提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平出於公,公出於道。”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保障共享發展得以實現。通過經濟制度的完善,不斷釋放經濟活力,為人民獲得共享發展的物質基礎提供保障。通過政治制度的改善,進一步維護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完善社會管理制度,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保障人人共享發展成果,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通過文化制度的建設,提升國民素質,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加強生態制度的建設,讓人民共享美好的生活環境。習近平指出:“不論處在什麼發展水準上,制度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我們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對由於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問題要抓緊解決,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好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更加有利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要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擴大中等收入階層,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橄欖型分配格局是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的收入分配格局。在橄欖型分配格局中,低收入階層會在社會安全網的支持下改善生活狀況,接近中産階層的生活;高收入階層會在一系列再分配政策調控下,縮小其與其他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中等收入群體或中産階層在這一分配格局中會日益擴大,而處於兩端的階層則都會縮小。2013 年2月國務院批轉的《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 “扶貧對象大幅減少,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橄欖型’分配結構逐步形成”,“力爭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長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準全面提高”。《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闡述了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途徑:“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産信息系統,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範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習近平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富貴本無根,盡從勤裏得。”美麗中國需要我們共同繪製,富強中國需要我們共同打造;我們是社會主義大家庭,共享是我們的追求,也是我們的美德。我們的共建是全民的共建,也是全面的共建;我們的共享是全民共享,也是全面共享;共建共享都是大學問。(文章來源:學習中國)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