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鬥式結構四百年彌新 石寶寨變“小蓬萊”成三峽奇觀
原標題:穿鬥式結構四百年彌新 石寶寨變“小蓬萊”成三峽奇觀
【摘要】 “南天寶璽鏑江秋,巧疊精雕十二樓。畫作邊章攜不去,留它為砥鎮忠州。”周北溪的這首詩準確地描繪出了“江上明珠”石寶寨的全貌,這座經過四百多年風霜洗禮的歷史瑰寶,絕對是你到重慶旅遊必去之地。
華龍網5月14日6時訊(記者 李小明 李黎)“南天寶璽鏑江秋,巧疊精雕十二樓。畫作邊章攜不去,留它為砥鎮忠州。”周北溪的這首詩準確地描繪出了“江上明珠”石寶寨的全貌,這座經過四百多年風霜洗禮的歷史瑰寶,絕對是你到重慶旅遊必去之地。
石寶寨是我國現存高層木結構建築中唯一一座沒有鬥拱的穿鬥式木結構建築,也是現存最高和層數最多的穿鬥式木結構建築。忠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美麗傳説:女媧補天遺彩石
距重慶忠縣縣城45公里,忠縣境內長江北岸邊,臨江處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這裡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石寶寨。
相傳石寶寨為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尊五彩石,故稱“石寶”。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譚宏起義,據此為寨,“石寶寨”名由此而來。
石寶寨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據忠縣文化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清乾隆初年,借助架于石壁上的鐵索在山頂修建了一座寺廟,嘉慶年間又聘請能工巧匠研究如何取代鐵索上山,於是便依山取勢修建這座九層樓閣。從此,香客及遊人可免攀援鐵索之苦,上樓直達山頂,1956年又加以修建改為12層,如今這裡已成為遊客眺望長江景色的“小蓬萊”了。
全寨共分兩部分,山下9層和山上3層錯落有致,從遠處眺望, 12層樓重檐高聳,渾然一體,宏偉壯觀。山頂為平坦石壩,有古廟天子殿,創建於康熙、乾隆年間,是此寨最高點。登殿憑眺,滾滾長江,碧空帆影,無限景色,一覽無余。
石寶寨四面環水,就像一個巨型盆景,鑲嵌在萬頃碧波之中。忠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巧奪天工:穿鬥式結構國內罕見
鬼斧神工的建築工藝也是石寶寨一直為世人稱道的原因之一。
石寶寨塔樓倚玉印山修建,依山聳勢,飛檐展翼,造型十分奇異,整個建築由寨門、寨身、閣樓(寨頂石剎)組成,高56米。
令人稱奇的是,塔樓結構為穿鬥式木構架,無鬥拱,僅穿枋將樓柱連為一體,木栓將枋、柱固牢,整個塔樓無一鐵釘。樓體材質考究,選用生長多年、木質堅硬、防蛀耐蝕的馬桑樹木為主要材料,至今完好無損,是我國現存高層木結構建築中唯一一座沒有鬥拱的穿鬥式木結構建築,也是現存最高和層數最多的穿鬥式木結構建築。
在塔樓第七層,至今還保留著“鏈子口”遺跡。所謂鏈子口,即古人們在懸壁開鑿用以貫鐵索的口子,借此,古人們得以攀援而上。
從遠處看石寶寨,寨身塔樓的圓窗尤其引人注目。據專家介紹,由於石寶寨建築依附在玉印山懸壁,為了保持建築的穩固,古人們修建寨樓時,將其層層向山體傾斜,以減輕寨樓載荷。
同時,將臨江面的樓身做有直徑一米左右的圓窗,這樣既美觀,又便於通風觀景,減少阻力,被稱為“古人運用建築力學的典範之作。”
三峽奇觀:耗資億元建成“江上明珠”
2005年,因石寶寨處於三峽工程蓄水區,專家們提出了“就地保護,護坡仰墻”的方案。當年12月起,石寶寨進行了為期3年的保護建設。
不動寨子,抬高樓門,施工人員沿玉印山周圍修築了一圈護坡來保護山體,同時在護坡上修建起1米高的仰墻,把整個石寶寨圈圍起來,並修築了50米高的水泥擋墻,用“貼坡圍堤”的辦法保護石寶寨。
2009年4月17日,歷時3年多、耗資近1億元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寶寨搶救性保護工程全面完工,景點重新對外開放。重新亮相的新石寶寨,在巨型圍堤環繞下,成為長江上一處大型江中“盆景”。
如今,經過改造後的石寶寨四面環水,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小蓬萊”。遠遠望去,石寶寨鑲嵌于煙波盪漾的長江之中,不但未失原有的魅力,反而顯得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