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交互的世界與共治的平衡——談互聯網治理與網絡安全

2016-05-16 17:49:5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國際在線報道:近一段時間,幾則新聞引起了境內外輿論關注:一是個別境外主流媒體網站,因刊載涉華政治有害信息,在國內遭到技術屏蔽;二是相關部門出臺《互聯網域名管理辦法(修訂徵求意見稿)》,要求在華開展業務的網站,必須在中國註冊域名;三是境外一些媒體和機構再次渲染“中國駭客威脅論”,聲稱“中國已成為全球網絡攻擊主要來源”;四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報告,將中國網絡防火牆列入“貿易壁壘清單”。幾則消息,聚焦于我國互聯網管理機制及相關舉措,引發了境內外輿論關注、議論甚至炒作,其中不乏攻擊、謾罵和妖魔化聲音。對相關問題,必須正本清源,擺清事實,講明道理,方能消釋誤解,過濾雜音,排除干擾,為我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健康發展,創造良好輿論氛圍。

  一、“互聯網自由”VS互聯網治理

  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全球大肆鼓吹“互聯網自由”,動輒將其他國家互聯網管控措施説成是“侵犯互聯網自由”。那麼,到底什麼是“互聯網自由”?

  “互聯網自由”從字面上理解,是指每個人都有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表達和傳播意見的自由。有人從憲法學公民權利和自由的角度,把“互聯網自由”理解為信息自由和言論自由的結合。但嚴格來説,它並不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在各國立法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世界人權宣言》等國際法文件中,均沒有出現“互聯網自由”的表述。

  “互聯網自由”概念的提出,明顯受到早期“網絡空間無政府”主張的影響。由於互聯網是技術發展主導的産物,最初人們傾向於過分強調技術進步帶來的自由,而忽略了外部制約的必要性。1996年,電子邊界基金會聯合創始人約翰·佩利·巴洛在《網絡空間獨立宣言》中聲稱,“政府在網絡空間是不受歡迎的,政府在網絡空間沒有主權,網絡空間永遠不需要受到法律的規制和政府的管轄”,以此強調互聯網的絕對自由。隨著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深度融合,完全否認網絡空間國家主權,拒絕政府法律監管的主張,變得越來越行不通。

  實際上,絕對不受限制的“互聯網自由”,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存在的。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説,“人生而自由,但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在網絡空間,同樣如此。當前,全世界各國都從本國的實際出發,依法對互聯網進行管理。中國如此,西方國家也不例外。為網絡行為劃出明確法律界限,是各國開展互聯網治理的核心內容。當前,各國在互聯網治理方面已形成很多共識,例如,在大部分國家,利用互聯網煽動種族仇恨、傳播兒童色情,都是不允許的。此外,各國還根據自身國情、互聯網發展程度、社會發展階段、意識形態和民族文化特點,制定互聯網治理的法律和政策,確保個人的網絡行為不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

  應該看到,在“互聯網自由”問題上,美國等西方國家存在言行不一的和兩面性。一方面,對國內網絡信息傳播的管控越來越嚴。美國在“9·11”事件後,打著“保護國家安全”的幌子,對全球互聯網進行了大規模的監控。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大肆鼓吹“互聯網自由”。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裏多次發表“互聯網自由”演講,聲稱“要把不受限制的互聯網訪問作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對中國、俄羅斯等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橫加指責。實際上,美國等西方國家大肆鼓吹的“互聯網自由”,是延續了冷戰時期兩大陣營之間,在意識形態領域顛覆、滲透活動的網絡翻版。無論是推進“互聯網自由”,援助網絡異議分子,為規避網絡審查提供支持,這一系列活動的目標,就是要煽動別國內亂,顛覆他國政權,推行所謂的“自由民主”進程。

  互聯網進入中國20多年來,取得了世人矚目的發展成果。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網站域名數量達到3102萬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帶來了諸多新問題。當前,我國正于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度調整和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尚未完全成熟,民主法治建設仍在繼續推進,地域差異、城鄉矛盾、社會矛盾比較突出。同時我國的互聯網規模龐大、發展迅速、影響廣泛,如何平衡好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保障公民言論自由、如何處理好互聯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公民的網絡傳播權之間的關係,成為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現實問題,也在無形中增加了中國互聯網治理的難度。

  互聯網治理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現階段,我國依照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民主決策、高效透明的原則,加強互聯網治理,通過立法規範、行政監管、行業自律和技術手段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互聯網治理體系將會不斷發展成熟,中國對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和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將會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二、如何看中國對境外有害信息的管控措施

  當前,中國採取技術過濾措施對境外互聯網違法有害信息進行管控,這一做法近年來逐漸成為我國互聯網治理領域的輿論關注焦點。可以看到,當前網上對我國加強境外互聯網技術管控的負面批評,聲勢不小。這其中,既有一些境內外勢力,為達到自身的政治目的而製造雜音;也有部分網民,是因感受到管控措施對互聯網使用帶來的不便,而表達不滿;但更多的網民,則是在對這一管控舉措不甚了了的情況下,受網上輿論裹挾而參與發出喧囂。因此,為什麼要對互聯網進行技術管控,這一管控手段有什麼作用,當前面臨什麼問題和挑戰?對這一系列問題,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需要有關部門做出解釋,對網上輿論進行引導和回應。

  從發展歷程來看,中國對境外互聯網採取技術過濾措施,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上個世紀末,“法輪功”以及“藏獨”“疆獨”“民運”等敵對勢力,利用在境外建立大量反動網站,對我境內進行滲透顛覆破壞活動,嚴重威脅著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和逐漸普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逐漸認識到,控制了中國互聯網,就可以控制中國的未來。他們大肆利用互聯網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煽動和顛覆滲透活動;頻頻借助歪曲炒作網絡熱點事件,挑動國內民眾對黨和政府的不滿和對立情緒;利用一切機會傳播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肆意醜化污衊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貶低社會主義制度;在網絡上扶植了一批“代理人”,試圖在中國煽動“顏色革命”,達到西化、分化、瓦解中國的目標。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縱容包庇甚至大力資助下,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國外的伺服器等網絡基礎設施,建立了大量網站,專門對華傳播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淫穢色情等違法有害信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政府對境外互聯網採取技術管控措施,完全是一種應對威脅的防禦性舉措,目的是維護國家網絡空間安全和健康有序發展,而不是要把中國互聯網和全世界隔離開,人為製造信息交流障礙,更不是要設置經貿障礙,實施貿易保護主義。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反恐怖法》等相關立法中,中國政府明確規定,禁止在互聯網上從事相關違法信息的傳播,並規定對互聯網上跨境傳播的含有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內容等違法有害信息,主管部門應當採取技術措施,阻斷傳播。中國有關部門嚴格依照法律規定,既保障民眾能夠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又有效維護網絡空間安全和社會穩定,確保技術管控措施找到最佳平衡點。總體上來看,中國對國外互聯網採取技術管控措施,並未影響到絕大多數中國網民與國外的信息交流,對全球互聯網的開放性也未造成任何影響。

  近年來,境內外敵對勢力,不斷變化手法與我國開展信息安全對抗。例如,惡意將大量違法信息隱藏在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體的網站上,甚至加密捆綁在谷歌、亞馬遜等大型雲平臺服務上。這一做法,極大增加了我國境外違法信息技術管控的難度,使精細管控的目標受到嚴重影響。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為了管住一些網站上局部存在的違法信息,只能對網站實施整體屏蔽,這就對國內網民使用部分互聯網服務造成了不便。境外敵對勢力試圖通過這種“渾水摸魚”的無賴做法,挑動廣大網民對網絡管控的不滿和對立情緒,讓我們對互聯網的管控“投鼠忌器”。面對這種情況,需要我們不斷提高管控技術能力建設,而技術能力的提升需要時間,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廣大網民的理解和支持。

  對於互聯網的發展和國際合作交流,中國領導人多次表達了開放的姿態。近日習近平主席明確表示,外國互聯網企業,只要遵守中國法律法規,我們都歡迎。如前所述,美國的一些互聯網企業由於中國的技術管控措施,導致其在中國正常經營受到影響,美國政府對此應該承擔相當一部分責任。我們主張,對於涉及經貿領域的問題,各國應通過協商談判解決,而不應該訴諸於其他對抗措施。中方願意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互聯網創新驅動的先導力量。一方面,中國對外開放的政策不會變,歡迎美國互聯網企業在華發展,投資興業;另一方面,美方應對其境內相關網站、網頁採取治理措施,要求其互聯網企業不要為任何組織及個人開展對華顛覆煽動、造謠攻擊等活動提供便利。

  三、維護網絡空間安全需要全球合作

  近年來,美國國內出現了一種不良的勢頭,把網絡安全問題作為外交博弈的“政治籌碼”。尤其是在中美關係領域,美國國內越來越多的政客拿網絡安全問題説事。説中國駭客竊取美國公司商業秘密、中國攻擊美國政府網站,甚至還有人聲稱“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在網絡空間面臨的最大威脅”,一時間,“中國網絡威脅論”甚囂塵上。讓人不禁開始懷疑:難道在全球網絡空間實力最強大的美國,已經“淪陷”成網絡空間的受害者了?

  實際上,一直宣稱頻遭中國網絡攻擊威脅的美國,在網絡空間的實力,其實遠遠超過了中國。在支撐全球互聯網運轉的13台根伺服器中,唯一的主根伺服器在美國,12台輔根伺服器中,有9台在美國,而中國1台也沒有;美國通過對ICANN(全球IP地址域名管理機構)的掌控,牢牢控制著全球互聯網域名和IP地址分配系統,這對其他國家構成了嚴重威脅。在2003年美伊戰爭期間,美國正是憑藉這一優勢,終止了伊拉克國家頂級域名的申請和解析,將伊拉克從虛擬世界“抹掉”;2004年4月,美國又故伎重演,導致利比亞國家頂級域名癱瘓,利比亞在互聯網上消失了3天;在網絡攻擊方面,美國的實力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2010年,美國等國利用“震網”病毒對伊朗核電站設施發動網絡攻擊,成功組織伊朗啟動核計劃。

  被一些人視為“威脅”的中國,自身恰恰遭受著嚴重的網絡空間威脅。據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監測數據,2015年,中國境內有1978萬餘臺主機,被10.5萬餘個木馬僵屍網絡控制,其中境外的控制端有6.4萬餘個,佔控制端總量的61.2%,比2014年增加了51.8%。此外,中國有2.4萬台工業智慧設備被來自美國的IP地址控制。與中國不同,美國擁有全球頂尖的網絡技術,控制著核心資源,還擁有強大的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卻一再炒作“中國網絡威脅”,實在有點讓人看不懂。

  當前,網絡空間威脅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中國一貫重視網絡空間的國際合作,去年12月舉行的第二次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尊重網絡主權、維護和平安全、促進開放合作、構建良好秩序的四項原則。近年來,中國與全球多個國家建立了多種形式、多層次的網絡安全協作對話機制。在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響應方面,截至2015年底,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CC)已經與66個國家和地區的165個組織建立了聯繫機制,與16個國家和地區的網絡應急響應組織、7個網絡安全組織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中美兩國網絡安全應急響應組織CNCERT和US-CERT也已經建立了應急聯繫機制,在網絡釣魚、惡意程式、惡意探測掃描等跨境事件處置方面開展合作。國外的一些媒體和政客,對中國在維護網絡空間安全作方面所做的貢獻,以及在國際合作方面所展現的誠意視而不見,反而故意歪曲事實,這樣的做法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維護網絡空間安全,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應該讓網絡安全成為國際合作的增長點,而不是對抗衝突的摩擦點。在網絡安全問題上,不應採取雙重標準,對他國進行無端指責或者訴諸“麥克風外交”只會適得其反,合作比對抗更能取得成效。中國願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與國際社會一道就維護網絡空間和平與安全開展建設性合作,共同推動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