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修訂是教育進步的必然要求
幾乎每一次中小學語文教材的修訂都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為給全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使用的語文教材,擔當著培育下一代人的重任,修訂引起巨大反響也在情理之中。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新陳代謝,人們的物質、精神生活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小學語文教材也需要傳承時代進步的精神,每一次修訂都是一次新的完善。
教材修訂最引人關注的是“教材取捨”的考驗,這需要智慧,也需要原則。未來網將就此推出系列評論就為何要修訂語文教材、語文教材的功用、修訂教材的意義進行闡述。
記者23日上午從語文出版社獲悉,其修訂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已進入《2016年義務教育用書目錄》。今年秋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遼寧、寧夏、山西、四川、雲南、浙江等地400多萬中小學生,開始使用新修訂的語文版一年級和七年級語文教材,北京學生不在其列。(5月23日《北京晚報》)
中小學語文教材的每一次修訂,都能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一次也不例外。總體上來看,這次語文教材大修訂,是符合當下的教育導向和社會潮流,也是符合全國教育工作者和公眾的期待的。比如這次修訂引發公眾廣泛關注的教材內容替換問題,全套語文教材有40%的課文被更換,而新的課文一方面增加了古詩文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另一方面增強了時代性,強調了時代感,更加貼近中小學生的現實生活。這種修訂方向,無疑是能夠得到絕大多數人的理解與支持的。
再比如為中小學教育減負是最近幾年的一個熱點話題,所以這次語文教材修訂,也對此有所體現,那就是全套教材課文數量比修訂前減少了15%。雖然教育減負不能僅僅通過減少語文教材的課文數量來實現,但減少課文數量,是減負的基礎,這種導向是值得肯定的。與此同時,在語言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訓練上,減少了死記硬背的內容,增加了理解運用的內容,更加強調語言文化的現實應用性,避免教育和現實出現嚴重的脫節,這是修訂前的語文教材所不具備的優勢。
當然了,既然是一次動作這麼大的修訂,也就難免會有不同的聲音。比如原來的教材中有一篇叫做《誰勇敢》的文章,一些一線教師很喜歡這篇文章,希望這次修訂能夠予以保留,但是教材的修訂者認為課文的內容講的是一個孩子為了保護其他孩子不受馬蜂蜇,用身體撲向馬蜂窩,雖然保護了別人,但自己卻受傷了,文本的結論是這個孩子最勇敢。如果換做幾十年前,這篇文章可能不會有任何問題,但現在從政府到社會都已經不再提倡未成人盲目的見義勇為,更加提倡見義智為,因為這更符合保護未成年的原則,也更符合未成年人自身的利益。那麼這篇課文就有些不合時宜了,所以也就被撤換掉了。
這樣的例子在這次修訂中還有很多,足以説明中小學教材的修訂者這種緊貼時代、緊跟潮流、與時俱進的修訂思維,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作為全國幾百萬、上千萬人使用的語文教材,編訂工作不但要“講原則”,而且也要“講智慧”,就是如何實現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如何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得到情感和審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精神的認同感。這無疑是一門大學問,在每次的教材修訂工作中,都要堅持這樣的原則,堅持這樣的追求。
(未來網特約評論員 苑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