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擴至通州新城 教育等配套指標高於中心城
原標題:北京城市副中心擴至整個通州新城
教育、醫療、養老等配套指標高於中心城 先行先試開放街區
本報訊(記者 董鑫)昨天,北京市“展望‘十三五’ 發展譜新篇”系列形勢政策報告會的最後一場在通州區召開,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對正在編制中的北京市總規劃和城市副中心規劃的進展與亮點進行詳細解讀。王飛透露,城市副中心面積大約為155平方公里,教育、醫療、養老配套指標都將全部高於中心城,開放式街區、綜合管廊等新觀念、新技術也將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試。
王飛在報告會上透露,現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是原來通州新城的範圍,面積大約為155平方公里,當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也正在編制當中,編制完成後還需要上報中央,“城市副中心社區的教育、醫療、養老配套指標將全部高於中心城。”王飛説。
在中央提倡的開放式街區、綜合管廊等新觀念、新技術方面,城市副中心也將先行先試。副中心將建設適合步行、空間開放、環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規模控制在1至2公頃,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式居住社區,通過增加路網密度和臨街面積,促進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向住區有機滲透。同時,市政管線也由直埋向綜合管廊建設轉變,杜絕“馬路拉鏈”,降低對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觀的干擾,在城市副中心綜合管廊覆蓋率要達到80%。
此外,在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方面,副中心將建設完全對市民開放的濱水綠色空間,實現每個街區內都擁有一處高品質的集中公園綠地,約85%居民居住在距公園200米範圍內,保障市民步行十分鐘到達公園;在綠色出行方面,建設一個以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區,通過加密路網、形成小尺度地塊、林蔭路比例達到70%等方式,創造連續和舒適的步行系統,建立獨立安全的自行車系統。
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還要統籌協調好與中心城區、郊區城區、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地區的關係。王飛表示,未來通州與河北北三縣將加強跨界地區統一管控、統一規劃,實現“規劃一張圖”,共同開展生態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劃定工作,嚴控城市發展規模,加強生態廊道管控,並在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東部地區和北三縣之間建設大尺度綠色空間,防止連片發展,從而保證地區的生態安全與合理開發。
亮點
北京總體規劃首次“減量”
北京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必須以轉變發展方式、嚴格控制城市規模、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特別強調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倒逼城市功能調整、規模控制、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
為實現“減量提質”,本市已確定了多個硬指標,2020年及遠景常住人口2300萬的控制目標;平原區的開發強度到2020年控制在45%以下,遠期力爭下降到40%以下;壓縮生産空間規模,適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實現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在建設現代化都市的同時,北京的城市建設也將延續古都歷史文脈,塑造獨特的城市風貌。本市將重點保護、恢復重要歷史水系,分段恢復前三門護城河、魚藻池、金水河(南海-金水橋段)、玉河中下段等歷史水系;保護北京特有的“衚同——四合院”傳統的建築形態,恢復具有老北京味的傳統街巷衚同和棋盤式路網骨架,保護核心區1000余條現存衚同及衚同名稱,保持舊城內青灰色民居烘托紅墻、黃瓦的宮殿建築群的傳統色調;同時將加強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深入挖掘並利用好這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與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
此次總體規劃還提出,在市域範圍內構建“一屏、三環、五水、九楔”生態空間格局。“一屏”為山區綠色屏障;“三環”為“一道綠隔城市公園—二道綠隔郊野森林公園—環首都國家公園”體系;“五水”為拒馬河、永定河、溫榆河、潮白河、泃河構成的河湖水系;“九楔”為平原區九條連接中心城、新城及周邊區域的楔形生態空間。
文/本報記者 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