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中國教育從大到強的關鍵點
教育現代化是中國教育的先導旗幟,是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標,是教育內涵發展的方向,是國家現代化的支撐和先導。面向未來,教育現代化將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實現中國教育從大國向強國的歷史性邁進。
教育現代化是一種世界現象、國際潮流、社會選擇
教育現代化是一種世界現象、國際潮流、社會選擇。現代化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的一場深刻變化,信息社會開啟了又一輪現代化步伐。國家間的競爭逐步從産品和實力競爭轉移到體制和模式競爭,再發展到以知識資本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競爭,知識和人才這兩個關鍵因素都有賴於教育,教育因而成為現代化的一個決勝因子和先行者,各國都在積極研製教育發展戰略。從我國現實需要出發,沒有教育現代化,就不可能推動經濟轉型換代升級和社會健康發展,徹底減貧脫貧,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進入世界強國行列。
教育現代化是中國教育由大變強的關鍵點。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教育在普及水準和公平程度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頭號教育大國,但整體發展程度尚處於世界中上水準,離世界先進水準還有不小的距離,主要是品質和效益差距。顯然,教育現代化不是簡單的數量擴張、低層次的公平和辦學條件的標準化,而必須以品質和效益為前提,既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滿足人民群眾的期盼,實現人的充分全面自主發展,又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教育現代化,提前實現教育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與戰略需要。
教育現代化是對美好教育的不懈追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就行走在教育現代化的路上,從理念到行動都具有創新意義,既是追趕世界先進水準的過程,也是彰顯中國特色的過程。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就提出要“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指明瞭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方向。鄧小平在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發出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教育現代化的動員令。江澤民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高度,提出教育創新的號召,豐富了教育現代化的內涵。胡錦濤提出要提高教育現代化水準,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明確了教育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進一步彰顯了教育現代化的時代精神和本質特徵。
教育現代化目標和路徑必然體現中國特色
發達國家一般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産業化和信息化串聯式的順序發展過程,教育現代化發展經歷一個普及—公平—品質—效益的運行軌跡,管理上是從標準化到彈性化的過程,發展到目前用了200多年時間。我國後來居上,決定了我國現代化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疊加發展的過程。西方教育在200多年時間漸次出現的問題,在我國教育發展的特定階段集中呈現出來,需要統籌兼顧,教育現代化目標和路徑必然體現中國特色。
教育人本化價值取向。《教育規劃綱要》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人”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教育現代化的重點是培養人的現代性,教育現代化先化老師,後化學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主體獨立、開放包容、創新創造的核心素養。
教育優質化導向。體現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形成區域化、全國化、全球化教育品牌。
教育公平化導向。體現更公平的教育,不僅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全納教育,更是一個都不落伍的公平教育,還是讓每個都出彩成功的公平教育。
教育多樣化導向。體現教育資源豐富多樣,為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
教育終身化導向。體現在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開放共享,完善互認互通機制,為每個學習者的終身發展提供條件。
推進教育現代化是由低到高的連續性進程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體現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既不能超越階段,急於求成;也不能消極等待,坐失良機。
推進教育現代化是由低到高的連續性進程。實施步驟分為基本現代化(2020年,實現全普及有品質的公平教育,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OECD國家低端水準)、整體現代化(2030年,實現高品質的公平教育,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OECD國家中端水準)、全面現代化(2050年,實現高品質、多樣化的公平教育,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OECD國家高端水準)。
“十三五”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階段,著重教育標準化體系建設,以提升教育品質為目標。基本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初級階段,帶有尚不發達不平衡不協調不完善的不足,要以標準化建設為抓手,補新老短板,豐富學校特色課程體系,轉變育人模式,滿足“上好學”,重在“育好人”。
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是創新育人模式
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是創新育人模式,突出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一是探索産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創新德育工作方式,走入社會大課堂,推動學校與家庭、社會結合,學段銜接,學科統籌,活動相連,實現知識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創新教學形態,推動科教結合、産教融合,豐富選修課,深化探究性教學,加強實訓實習實踐教學,創建學習共同體,開展研究性學習,支持在線學習,推動深度學習;推動體教結合、藝教結合,全員參與、人人享受、普及為主、競技為輔,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和廣泛利用信息技術,著重培養健身審美素養和運動、藝術基本技能。二是形成支撐創新創業的多樣化辦學體制。形成校企合作、校際合作、部門合作、官民合作、中外合作的多元辦學格局,增強適應性,豐富選擇性。三是拓寬人人成才的立交橋。從學校教育單行道擴展到上下銜接、左右貫通的教育“立交橋”,逐步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推進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開展“兩個一流”建設,突出品質和貢獻,推動一省一重點校,一流專業全國化,水準國際化,管理動態化;産教融合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培訓一體化;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實行無差別的教育公共服務;促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扶持老少邊窮島教育;發展優質民辦教育,增加可選擇性;發展普惠制幼兒園,加強勞動年齡人口繼續教育,開發老年教育。四是健全開放和包容的教育治理體系。逐步從集約化、標準化、制度化、規範化的教育體系進步到扁平化、網格化、全時空、眾籌化的教育服務體系。健全教育標準體系,突出教育品質標準;完善現代學校制度,社會參與,家校合作;推行彈性學制,實施學分制管理,鼓勵走班教學;加強督導評估,突出專業督學,聘任家長督學,推動第三方評估;開放辦學,公開信息,支持媒體監督。五是上下結合,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分步推進,因地制宜,試點先行,發達地區有任務,中等地區有動力,後進地區有壓力。
促進教育與社會現代化良性互動
推進教育現代化,需要相匹配的社會條件,既要全面反映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産業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對教育轉型的強烈需求,又要充分保障對教育現代化的有力支撐,實現二者良性互動。
一是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機制。加強和改善黨對教育現代化的領導,落實政府主體責任。二是形成精準高效的保障機制。實行教師彈性編制,全面實施教師準入制和退出機制,推動校長職級制,加快專業化,鼓勵小班化教學;改變按生均撥款方式,向工科和技術技能專業傾斜,增加實踐實驗實訓教學投入,增加教學投入,增加重大項目人員培訓比例,增加教育信息化投入;推動依法治教,制定學校法,依法管辦評;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政府搭建服務平臺,多方提供數字資源,開拓網絡學習空間,提高教育信息化的領導能力、教學能力和學習能力。三是形成共建共贏的參與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學校自主、企業準入、社會參與的工作體系。四是形成內外一致的評價機制。發揮評估導向作用,關注同行內部品質評價,重視社會外部績效評價。五是形成科學嚴密的監督機制。推動信息公開,發揮行政、司法、紀檢、監察、審計、巡視、督查、媒體的監督作用。
實現教育現代化任重道遠,責任重大。不僅是在原有規模發展模式和傳統管理模式上要繼續堅持和不斷加強,還必須在內涵發展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構建適應全球化信息時代的教育新生態,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重組、流程再造,提供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創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服務體系,創造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的空間,著力培養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文明修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者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