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揭秘放生産業鏈:商販1天賣上萬斤“放生泥鰍”

2016-06-03 10:06:37|來源:成都商報|編輯:趙妍

  原標題:揭秘放生産業鏈:商販1天賣上萬斤“放生泥鰍”

  揭秘放生産業鏈:商販1天賣上萬斤“放生泥鰍”

  記者走訪水産品市場

  包含毒蛇在內的數百條蛇被放生人士盲目放歸山林,幾小時後開始陸續出現在鄉村道路上,都江堰市玉堂鎮水泉村村民為自保集體拿起棍棒,將一條條生命打死。(昨日報道)這起對公共安全帶來危害的放生事件,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放生”變成了“殺生”,既害了這些無辜的動物,也違背了放生最初的本意。

  放生背後,是日益成熟的産業鏈。成都商報記者調查了解,因放生需求,不少商家開始專門售賣“放生”動物,而蛇類等野生動物,則由專人去野外抓捕後放上市場售賣,為放生者提供“産品”。整個産業鏈中,牟利的是商家,而受傷的,則是動物。

  最新進展

  都江堰林業局介入

  村道上已不見蛇影

  昨日上午,都江堰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組織水泉村居民,對蛇屍體進行無害化處理,並組織村民、社區工作人員,對發現的蛇進行捕捉收集,集中送往當地動物救助站。同時,林業局工作人員提醒居民們外出時注意安全,並加大了對附近區域的巡邏檢查,堅決制止這種私自放生行為。“發現類似的私自放生行為,群眾應該立即報警,相關部門會根據實際情況通知相關警種現場處理。”據當地村民稱,昨日在村道上,已看不到蛇的身影。

  以水生動物為主 一天賣上萬斤“放生泥鰍”

  在盲目放生的背後,一條由放生需求而産生的産業鏈,業已形成。

  成都一位參與過放生的人士透露,目前放生團體多選擇泥鰍、魚等水生動物放生,而這些水生動物均是從各大水産品市場購買而來。“隨著放生人數的增多,水産品市場經常都有他們的身影,而商家也做起了販賣放生動物的生意。”

  昨日下午,在位於雙流白家的水産品市場內,生意已過最火爆的時間。一位賣龍蝦的老闆往市場裏面指了一下:“泥鰍在前面右拐。”這條因兩排平房形成的走廊,兩邊分佈著近20家販賣泥鰍、黃鱔的店舖,多數已經關門。對他們來説,生意主要是在晚上12點到淩晨2、3點,“全是一車車地拉。”據了解,用車拉走的,正是買去放生的人。

  得知買來放生,一位商販立即推薦了小泥鰍,“12.5元一斤,如果是放生12元。”她表示,經常都有放生的人來買泥鰍,“幾千斤、幾百斤,也有買幾十斤、幾斤的。”

  今年春節,店門口小貨車走了又來的場景,讓泥鰍商販楊麗榮(化名)印象深刻,“那一天,我賣了兩萬斤螺絲和一萬多斤泥鰍。”她説,平時平均一個月賣一兩千斤泥鰍,幾乎一半都是被放生的人買走。

  商家幫忙聯繫

  接“訂單”後去野外抓動物

  當記者提出能否買到野生蛇後,一位賣泥鰍的商販直接問:“可以,你要我就給你調貨,蛇必須要調,你要多少?好久要?”商販稱,買蛇需要預訂,起碼要提前兩三天説,他會聯繫貨源,“山裏面的人把蛇捕了之後,專門有人收,打電話預訂,對方會送過來。”

  商販表示,當初正是有放生的人提出了買蛇的需求,才主動去找到了這層貨源,將生意拓展到了賣蛇的領域,“相比泥鰍、黃鱔,蛇的價格要貴得多,買蛇的人相對較少,一次性買的分量也不多。小蛇一斤20到40不等,大點的要七、八十元一斤。”

  根據商販的説法,記者發現,放生人士購買蛇類等野生動物,需向水産品商販預訂,商販將數量告知捕蛇人,捕蛇人根據需求去捕捉或收集一定量的蛇,再將其送到市場,由商販把蛇賣給放生人士。

  惡性循環:

  捕捉-放生-再捕捉

  四川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李建國表示,對蛇類不科學的隨意放生,或許最終就會形成了捕捉-放生-再捕捉的惡性循環,捕蛇人和賣蛇人賺到一筆,放生變得毫無意義。都江堰市林業局工作人員説,很多人放生的初衷,是認為市場上出售的野生動物很可憐,出於好意購買後放歸自然,是“做一件好事”。其實,野生動物的放生救治有嚴格的規定,例如在放生前,需要對野生動物進行檢驗檢疫,其放歸的自然環境需要專業論證是否適宜其生存,以及被放生動物的種類、數量是否會對當地生態造成破壞。

  缺乏相關法律法規和放生常識的了解,僅憑一時熱情盲目放生,野生動物可能會因此死亡,反而失去了“放生”的意義,還極容易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成都商報記者 逯望一 于遵素 實習生 趙方 攝影報道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