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一週科技盤點】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啟動

2016-06-03 17:37:4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鄧晨曦

  國際在線綜合報道:本週,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三會聚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十二五”科技創新成果展在北京舉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果;第二十屆中國國際軟體博覽會本週在北京閉幕,國産作業系統、數據庫産品,智慧製造、工業大數據等特色産品和應用悉數亮相。

  5月30日至6月2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三會聚首”,這是1978年以來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科技會議。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

  “我們在這裡召開這個盛會,就是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這是我們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

  習近平指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懈努力,中國科技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一些重要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要制定和落實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各項政策,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要優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科研佈局,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要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本次科學“三會”提出,要為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創造更好環境,這獲得了與會科學家的強烈共鳴。北京大學化學生物系主任陳鵬認為,科技成果轉化,以國際上成熟的經驗來看,一般都需要專業的孵化機構來幫助推向應用,但是國內現在這方面的機構還比較欠缺,機制也尚待完善:“現在有一些很高端的技術,在這方面我們可能還要再降低門檻,讓科學家能夠真的把很多東西從實驗室帶到實際應用。就是實際應用在那兒了,做基礎科學的也在這兒了,中間缺媒介,包括轉化,包括知識産權怎麼保護,還沒有形成一個專業的團體來搭一個專業的橋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也表示,這次科技“三會”再次強調了深化改革創新、弘揚創新精神,培養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等問題的重要性,相信在科研管理機制層面,未來將落實本次會議精神,為科技創新及其成果應用創造有利的環境:“管理應該是促進和保護科技工作者的創造性、創造的積極性,而不應該成為他們創新的阻力,核心要素就是釋放大家的創造潛能,提供更好的條件或者説改變過去不合理的因素。”

  “神舟七號出艙進行專業支持,注意進出艙安全,神舟七號出艙五分鐘。。。。。”

  您剛剛聽到的是正在北京舉行的“十二五”科技創新成果展中,利用虛擬現實的技術,通過沉浸式體驗航天員出艙的過程,據展位負責人介紹:“我們選擇了這種虛擬現實的方式,模擬當時翟志剛出艙的整個全過程,讓大家更身臨其境的感覺到在太空中的漂浮、失重狀態下的感覺,我們的聲音是當時調度的原聲,更加還原了當時的場景,我們想讓大眾通過親身參與航天任務,來理解航天。”

  在“十二五”期間,中國研製了天宮一號飛行器和神舟八號、九號、十號載人飛船,成功實現三次交會對接。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北斗導航系統、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等戰略高技術在本次成果展中將以實物、模型和參與體驗的方式進行集中展示。

  科技創新也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保障。“十二五”期間中國自主創新的骨科手術機器人是國際唯一能夠開展四肢、盆骨骨折以及脊柱全節段手術的骨科機器人系統。目前,該系統已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等十多家醫院使用,累計手術超過2000例。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介紹:“這是我國可以唯一在臨床應用的手術機器人,而且是骨科專用的,目前這個系統已經做到第三代了,現在70%以上的部件是國産的,軟體部分都是我們自己開發的,也是我們自主設計的;在做手術的時候,我們把病人三維結構的地圖掃描到機器人中去,機器人通過導航的連結引導,醫生實施跟蹤到病人手術操作的位置,通過導向器把手術的螺釘打到很好的位置上,使一個非常複雜危險的手術,變得很安全準確性很高,而且也簡單化了。”

  此外,不為公眾所熟知但卻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積體電路製造技術、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等也走到公眾身邊。在民生方面,生物工程角膜、埃博拉疫苗、抗腫瘤新藥等新技術也亮相展覽。

  在里程碑式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結束10多年後,科學家2日宣佈將於今年籌資1億美元啟動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目標包括在10年內合成一條完整的人類基因組。

  25名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大學等知名學術機構的科學家,當天借助美國《科學》雜誌宣佈了這一消息。

  人類基因組計劃從1990年持續到2003年,重點是基因測序,讓科學家能夠“閱讀”基因組。而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的重點是構建基因,讓科學家能夠“編寫”基因組。科學家説,今天雖然基因組測序技術仍在以極快速度發展,但構建基因的能力仍基本局限于少量短的片段,限制了對生命的了解。

  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的首要目標是,在10年內把合成大型基因組的成本降低為現在的千分之一。據介紹,人類基因組有約30億個鹼基對,以今天的價格構建一個完整人類基因組的費用極為高昂。科學家們還列出了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的一系列潛在應用,包括培育可移植給人類的器官、通過全基因組重編碼賦予細胞對病毒的免疫力、通過細胞工程技術賦予細胞抗癌能力、加速疫苗和藥物的研發進程等。

  針對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可能帶來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科學家們特別強調有必要讓公眾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他們指出,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曾被一些人認為有爭議性,但現在被視為是最偉大的探索壯舉之一,讓科學和醫學發生革命性變化。

  這項計劃將由新成立的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組織“工程生物學示範中心”執行。這是一個國際性科研項目,會對各種資金渠道開放,包括各國政府科研資金、私人投資基金、慈善基金、眾籌資金等,今年的目標是籌集1億美元,啟動上述先導項目。科學家們還表示,整個計劃的費用尚難預計,但可能會少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30億美元。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