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七孔橋看默克爾第九次訪華 中德三層面拉緊共贏紐帶

2016-06-15 11:54:50|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韓基韜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15日電(記者 楊月)德國總理默克爾12日至14日訪問中國,並出席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這是默克爾作為總理第九次訪問中國,她帶來了“半個內閣”和一個高級經濟代表團。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默克爾時指出,在高起點上深入推進中德合作,需要雙方攜手前行。雙方要把好方向,拉緊互信紐帶。默克爾則表示,將繼續深化兩國在經貿、金融、創新等領域合作。

  中德自2010年開始形成總理級政府磋商機制,這是中國與西方大國之間唯一的總理級磋商機制。訪問期間,默克爾和李克強總理一同在頤和園遠眺象徵著互信、合作、共贏精神的十七孔橋,共同傳達著合作共贏、求同存異的積極信號。

  從十七孔橋看默克爾第九次訪華 中德三層面拉緊共贏紐帶

  6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圖片來源:新華網

  互補:中國製造2025對接德國工業4.0,從概念到實踐

  十七孔橋的寓意,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合作”。正所謂: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值得關注的是,習近平和默克爾的發言中都不約而同地聚焦了兩國政府為“中國製造2025”同德國“工業4.0”的對接搭建平臺,從而引導和鼓勵兩國企業實現項目落地。默克爾還用“加緊”“落實”“深化”等詞彙表達了德國在“工業4.0”同“中國製造2025”對接合作中的誠意,她表示,將繼續深化兩國在經貿、金融、創新、開拓第三方市場、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簽證便利化等領域合作。

  那麼“中國製造2025”同德國“工業4.0”的對接現在到了什麼程度?

  2014年8月,中國政府出臺《國務院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提出“推動中德兩國在瀋陽共建裝備製造業園區”。

  2015年10月,常州科教城“中德創新園區”引進的重要項目——中設設計集團與德國KZA建築設計事務所關於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合作項目正式落地。

  2016年2月,西門子與青島中德生態園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在中德生態園合作建立西門子(青島)創新中心,這是目前西門子在德國本土外設立的首家開展工業4.0應用的智慧製造創新中心。

  近期,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也公開表示,年內兩國將共同支持在四川省建立中德創新産業合作平臺,支持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園建設,儘快啟動一批合作示範項目。

  中國製造2025對接德國工業4.0,從概念到實踐,日漸清晰。

  異同:東北老工業區不能盲目照搬魯爾區的轉型經驗

  東方和西方都有橋梁,但構造、樣式、材質都各不相同。當人們看到中國的十七孔橋與德國的馬格德堡水橋,都會感慨不同文化傳統和地域特色帶來的共性之美和差異之美。

  談到“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的共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特約研究員、經濟與社會科學博士史世偉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二者首先是有高度契合的基本思想,它們都立足於創新,以智慧化為主要願景,都強調以互聯網為手段,形成層次更豐富的信息系統,將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全面連接。”同時,史世偉認為,雙方的合作互補性強,德國在自動化、智慧工廠、智慧製造方面有優勢,中國則在電子通訊方面有優勢,互聯網技術方面雙方不相上下。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也通過實地佈局為對接做了充分的準備,常州科教城的中德創新園區和西門子(青島)創新中心就是明證。

  相同的理念、較強的互補性、充分的準備工作,使“中國製造2025”同德國“工業4.0”的對接得以務實推進。14日,默克爾親赴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中國重工業基地瀋陽,則被看作對中國結構性改革持積極態度的標誌。

  中國東北老工業區和“德國工業的心臟”魯爾區在發展歷程、産業形態等方面都頗具相似性。歷經十餘年的改造振興,魯爾區從曾一度破敗的大型工業區轉變成了全新概念的現代生活空間。

  東北老工業區能複製魯爾區的經驗嗎?“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結構改革和轉型方面確實能共享經驗,但同時也要看到差異性,比如體制機制、文化傳統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可盲目照搬魯爾區的轉型經驗。”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民族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李曦輝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競合:朋友還是對手,老夥伴遇到了新問題

  十七孔橋的另一個寓意就是“共贏”。

  數據顯示,中德貿易額2015年為1567.8億美元,約相當於中英、中法和中意貿易之和,德國是歐盟內部遙遙領先的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佔據中國對歐盟貿易的近三成。

  然而,在“火熱交往”的背後,中德關係競爭性一面不斷上升。“德國是從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受益最多的歐洲國家,如今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去年德國對華出口額近20年來首次同比下滑,德國企業界抱怨中國經營環境越來越不友好。”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中德關係面臨的挑戰不容小覷。

  從十七孔橋看默克爾第九次訪華 中德三層面拉緊共贏紐帶

  6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會見來華進行正式訪問並舉行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圖片來源:新華網

  “僅今年上半年,中國對德國企業的並購規模就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教授劉立群向中國青年網記者列舉了一系列收購案例,包括中國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等。在劉立群看來,這些收購案引發了德國對技術流失的擔憂,擔心動搖德國核心競爭力優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在技術輸出的過程中,對知識産權保護、數據保護、網絡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便不足為奇。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所所長、德國研究中心主任、《德國研究》雜誌副主編鄭春榮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以前,德國輸出技術,中國提供市場,從而達到一種互利共贏的和諧狀態。如今,必須挖掘新的合作潛力,比如2014年中德兩國共同發表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提到的,開展面向第三方市場的國際産能合作,包括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開展項目,將成為兩國新的合作方式。”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目前正在醞釀的具體項目包括中德在阿富汗的合作、中國鐵路同德國鐵路之間的合作等。

  “中德之間要溝通的問題越來越多,這本身就是關係成熟的結果,中德關係成為中歐關係乃至中國與發達國家關係的‘晴雨錶’,如何延長高位運行的歷史最好時期合作,成為默克爾第九次訪華的最大看點。”王義桅説。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