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食品安全謠言為何有市場?

2016-06-16 07:15:10|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王瑞芳

  長期喝豆漿會致乳腺癌;小龍蝦用於處理屍體,外國人不吃;兒童牛奶飲品含肉毒桿菌……2016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14日在北京舉行,食品安全謠言成為活動上的熱門話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報告統計,當前,食品安全謠言佔我國各類網絡謠言的45%,位居第一。

  食品安全謠言如此猖獗,居然佔到我國各類網謠近半,且穩居第一,確實值得有關各方深刻反思。

  觸目皆是的謠言,一方面嚴重損害了我國食品産業的健康發展,甚至還會對某些具體産品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以奶業為例,這些年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些傳言出來,一再打擊社會公眾對於中國奶業的信心,損耗有關各方為之做出的努力。另一方面,謠言也讓民眾常常心懷戒懼,習慣性地處於不安、惶恐、焦慮的境地。

  儘管有關方面一再強力打擊食品安全網絡謠言,致力於提升公眾消費認知水準,有些行業領袖甚至以詛咒發誓拍胸脯的方式自證清白,然而,實際效果似乎並不明顯。那麼,食品安全謠言為啥這麼有市場?

  首先,民眾的信謠、傳謠,與消費認知水準有關,也與面對食品安全時的信息不對稱有關。以目前飛速發展的食品産業形勢,新技術、新成分日新月異,一般民眾並無辨別能力,他們很難搞明白日日食用的食品究竟會不會對身體有害,更不要説即便食品有負面影響,往往需要一個較長時段才可能體現。這樣一來,身處“半信半疑”之間的老百姓,只好採取“寧可信其有”的態度以求自保。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以當下層出不窮的食品添加劑為例,人們發現,一些後來證明出了問題的添加劑,當初還曾獲得“科技創新獎”。儘管原因可能很複雜,但這中間夾雜的“污泥濁水”未免讓人心悸。

  其次,幾乎所有謠言,都與曾經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有一定關聯。每一次事故之後,都會衍生出花樣眾多的説法。這些説法可能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既然有確鑿的事故在那裏,公眾自然會有自己的判斷。這也説明,如果我們不去努力改變糟糕的食品安全環境,而只是單純強調辟謠,很難真正實現正本清源。

  還是以奶業為例。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以後,儘管有關各方全力強化監管,杜絕生産、銷售過程中的違規行為,但客觀而言,民眾的信任未見增進。這一點,從國人瘋搶香港奶粉等行為中可見端倪。當此之際,僅僅是批評消費者不理性,宣稱“國産奶粉好”,無助於態勢的緩解。

  此外,謠言滿天飛也與不同食品企業之間的惡意競爭有關。有專家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個別企業為了獲取利益,有意製造話題,以打擊競爭對手。

  説到底,食品安全謠言之所以有市場,根源仍在於我們的食品安全環境確實有問題,亟待改善,以消弭民眾的信任危機。

  具體而言,既要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實行最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黑白名單制度,構建全鏈條的食品溯源制度,確保民眾能夠便捷地了解相關信息,也要持續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及時主動回應社會關切,一旦出現食安危機,應該在第一時間發佈權威信息,並以精準的科學解釋樹立消費者的信心。不能總是簡單回應,或者胡亂拍胸脯保證,而是要講道理、細説根由,以供老百姓做出判斷。

  食品安全大於天,維護食品安全的責任重於泰山。民眾的盲目固然需要克服,而政府更應該以積極的作為徹底消除謠言産生的土壤。(胡印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