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副省長的“房地産之憂”如何破解

2016-06-16 07:05:07|來源:京華時報|編輯:王瑞芳

  房子,説到底是給人住的,不是用來投資、投機的金融工具,這個樸素的道理普通人都明白,但當這番道理在湖北省副省長曹廣晶的文章中談出,還是頗為發人深省、引人深思。這位治理者的憂慮在於:“過去我們擔心房地産價格上漲,今天更應該擔心房地産價格下跌。”一句大實話,贏得了不少網友點讚。儘管當前房地産信貸風險總體可控,未雨綢繆的態度卻仍不可少。

  誠如斯言,除去一線城市和個別的二線城市,多數地區的房地産市場均是“供大於求”,一些曾經的資金蜂擁熱點也面臨庫存高企的困境。如果説焦點城市的房價仍有“剛需”的支撐,那麼“人少樓多”,甚至“一家幾套房”城市的高房價就實在是太“浮誇”。用這位地方官員的話來講,“泡沫一旦破裂,銀行貸款的重要基礎垮了,後果很嚴重,甚至會引發金融危機!”前有車、後有轍,如此擔憂決非杞人憂天。

  房地産行業的泡沫化、過度金融化,往往正是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的前兆。比如剛剛被監管部門叫停的“首付貸”,本質上與美國“次貸危機”前的“零首付”是一回事,都是資本窮兇極惡、瘋狂壓榨底層民眾的策略。個別地方出現的空城、“鬼城”,據調查就是資金鏈斷裂、銀行貸款跟不上、開發商沒了“錢生錢”後路,屬於小範圍的變相“危機”。當個別的“跑路風波”誘發更大範圍的“破産潮”,危機的“狼來了”,便不再是嚇唬小孩的假把戲了。

  另一方面,當投資買房的收益率每年達到兩位數以上,“晚買一年房,一年又白忙”時,誰還會有心思踏踏實實去幹實業?這可就不僅是心態的浮躁那麼簡單了,更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産業空心化。大量的資本投入“錢生錢”的遊戲中,市場最醜陋的一面就會暴露出來,彼時,房價怎麼上去的就可能會怎麼跌下來,如同過山車一樣掃蕩老百姓辛辛苦苦的血汗錢,這是有識之士的憂慮所在。

  問題是,改變惡性循環的動力從哪來?有報告指出,地方財政對於土地財政的依賴度正在不斷上升,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間,這一飲鴆止渴的指標居然上升了11.3個百分點。而且,在經濟增速回落、財稅支出壓力增大的當下,要戒掉“賣地毒癮”顯然難於上青天,最好的出路是將賣地的節奏與力度適度放緩,同時力促城鎮化過程中的“去庫存”貢獻新的交易稅源。這道理與出路,即便“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都不為過,必須經常亮起反房地産虛擬化的“黃牌”。

  有專家指出,房地産領域的“去庫存”與“去杠桿”應並行不悖,決不能急功近利。“去庫存”並不是忽悠農民工爭做“接盤俠”,而是鼓勵真實有效的剛性需求轉化成購買力;“去杠桿”強調的,是保持信貸支持房地産開發與銷售的平穩適度,讓手頭“多少差點意思”的購房者,能借力如願以償。唯此,住房才能回歸居住屬性,逐步遠離金融資本的蠶食,依靠“鋼筋、混凝土”構建中國經濟屏蔽風險的“隔離帶”。(井橋夕)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