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南海問題上需“心態再平衡”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 題:美國在南海問題上需“心態再平衡”——五論南海仲裁案及南海問題
新華社記者杜白羽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南海問題不是問題,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沒有受到任何國家的質疑和異議。後來,正是美國幾位科學家發佈報告,宣稱南海擁有極為豐富的油氣資源,這才“挑”起一些國家對南海的覬覦。
此後幾十年,一些南海周邊國家陸續侵佔南海島礁,但好在相關的雙邊對話與談判機制從未中斷,南海總體局勢穩定。2002年,中國與東盟國家達成《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並在2013年啟動了“南海行為準則”磋商。
但此後美國又按捺不住,並在2009年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頻頻“挑動”和製造所謂“南海緊張局勢”,處處“插足”地區相關事務,打破了南海原有的平靜與和諧。美國“唯恐不亂”“渾水摸魚”的心態昭然若揭。
早先,美國對南海主權爭議不持立場。但在2010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稱,“南海島嶼主權爭議事關美國國家利益”;現任國務卿克裏則更進一步,直接指責中國在南海的行為可能“引爆火藥桶”。但事實上,正是美國把“火藥桶”搬到了南海:一邊挑撥中國東盟關係,製造“中國威脅論”;一邊借機加強軍事部署,強化軍事同盟。
對美國而言,搞合縱對抗中國、拉同盟抵制中國、造輿論詆毀中國,恐怕才真正事關美國的“國家利益”。這是面對一個在和平發展中快速成長的地區大國,以及面對一個在和平發展中邁向一體化的地區時,美國人的心態。
為了掩飾“病變”的心態,美國在南海地區拋出“自由、法治、安全”這三張老套的“話語牌”,靠偽裝掩飾,靠偷換概念,靠空頭支票,公然在南海問題上製造事端。
美國的“自由”牌是打出所謂的“航行自由”權。
在美國介入南海之前,每年大約10萬艘各類船隻從未在南海遇到“不自由”的問題,正是南海的自由航行傳統支撐著全球一半以上的海上貿易。但美國自2015年開始,打著維護南海“航行和飛越自由”旗號,多次派軍艦抵近甚至進入中國南沙有關島礁鄰近水域,頻繁派軍機飛越南沙有關島礁鄰近空域,這絕對是橫行霸道與挑釁行徑。
美國的“法治”牌是粉飾所謂的“捍衛國際法”。
美國迄今未加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旨在最大程度維護美軍力量出入各大洋的自由和機動性,採取單邊海上行動,防止其他沿海國“海洋主張”,挑戰美國海洋霸權。1979年,美國搶在《公約》簽訂前推出所謂“航行自由計劃”,在國際海洋法框架外制定和主導“美式海洋霸權”,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美國“航行自由計劃”的受害者。美國的“法治”主張,絕對是自利與霸權行徑。
美國的“安全”牌是宣揚“中國威脅論”,推銷“美國保護傘”。
為了推廣美國的戰略意圖,讓東盟國家落入美國佈置的戰略陷阱,同時更好地推銷美國軍火,美國在東南亞製造“南海緊張論”、宣揚“中國威脅論”、推銷“美國保護傘”。過去幾年,美國把半數以上軍艦部署到太平洋地區,強化美日、美菲同盟,頻繁在南海及南海附近水域搞軍演,不斷誘壓盟國或夥伴在南海搞針對性極強的“聯合巡航”,高頻調動航母出沒亞太地區,試圖以軍事威懾手段製造一種“安全引力”,拉攏更多相關國家投靠美國這座“大山”。這絕對是美國的黷武與好戰心態。
“亞太再平衡”,自始至終,都在反映美國的心態。美國將崛起的中國視為其全球霸權的“主要挑戰者”,在南海問題上不惜“赤膊上陣”、炫耀武力。至於菲律賓南海仲裁案,無非是美國介入南海問題的軀殼,剛好可以成為美國“三張牌”的偽裝衣。
美國自以為掩飾得天衣無縫的招數,被有識之士一眼看破。
美國著名律師布魯斯·費恩指出,美國當前的南海政策體現了“危險的帝國思維”,跑到南海去渲染“中國威脅”除了加劇地區緊張、給亞洲國家發出錯誤信號外,美國只會一無所獲。
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室教授韓旭東認為,美國頻頻調動航母出沒于亞太地區,意在推動亞太地區某些國家倒向美國,或減小某些國家離心於美國的傾向。這種運用軍事手段的做法,正是美國“賊喊捉賊的慣用伎倆”。
西班牙智庫加利西亞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胡裏奧·裏奧斯説,美國以維護所謂的“南海航行自由”為由,頻頻向南海地區派海空力量,踐踏了《公約》中關於必須遵守沿岸國家法律和法規的規定,大大提高了該地區發生軍事事件的風險。
美國國際問題專家、美國《全球策略信息》雜誌華盛頓分社社長威廉·瓊斯認為,美方鼓勵菲律賓方面更加強硬地展開聲索,這已背離美國聲稱的在南海問題上不選邊站隊的立場。
將南海變為地緣政治的博弈場對任何國家都沒有好處,給政治問題披上所謂國際法的外衣只會攪混一池清水。巴爾幹、海灣、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歷史中的美國形象有目共睹。美國要想在亞太地區發揮建設性作用,需要“心態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