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已致128人死亡 颱風"尼伯特"登陸在即帶來新挑戰
7月3日16時,長江漢口水位達到27.08米,逼近27.30米警戒水位。上漲的江水淹沒了漢口江灘的親水準臺。圖片來源:新華網
災情:已致128人死亡,2333.5萬人受災
國際在線報道:據民政部,截至7月5日9時統計,6月30日以來,長江中下游等地遭受的洪澇、風雹、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已造成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11省(自治區、直轄市)67市(自治州)331個縣(市、區)2333.5萬人受災,128人死亡,42人失蹤,134.2萬人緊急轉移安置,59.6萬人需緊急生活救助;4.1萬間房屋倒塌,24.8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934.9千公頃,其中絕收295.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81.6億元。
其中,湖北中東部和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南部和東北部、河南南部、湖南北部和西南部等地累計降雨量100-250毫米,湖北東部部分地區、安徽中部、江蘇南京和常州等局地300-500毫米,湖北紅安縣北部局地803毫米、南部局地624毫米;上述地區降雨100毫米以上的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其中250毫米以上的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
強降雨導致多地山洪暴發、河水陡漲、民房進水、房屋倒塌、農田沖毀,公路、水利、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安徽、江西、湖北境內多條國道、省道發生道路崩塌,造成交通中斷;京九、成渝、川黔等多條鐵路線一度中斷運行,導致多趟列車晚點或停運。
當前七大流域洪水情況,其中長江淮河流域最為嚴重。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特點:降雨多,強度大,洪水集中
據國家防總,當前全國汛情、災情主要有五個特點。
一是南方降雨過程多,暴雨強度大。入汛以來,南方地區共發生15次強降水過程,其中6月26日至28日的強降雨覆蓋太湖、長江下游和淮河三大流域,太湖流域面平均降雨量達112毫米,最大點雨量江蘇江陰456毫米,安徽金寨400毫米。
二是大江大河洪水併發,時間集中。6月15日以來,珠江、太湖和淮河均發生編號洪水,其中西江幹流、淮河干流和太湖相繼超警。
三是中小河流超警多,洪水量級大。有197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較2000年以來同期偏多57條,其中33條河流發生超保洪水,12條河流發生超歷史記錄特大洪水,4條河流發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
四是颱風活動頻繁,生成登陸多。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共生成9個颱風,較常年同期偏多3.3個,其中3個達超強颱風量級。第8號強熱帶風暴“鯨魚”于6月22日在海南登陸並影響我國。
五是部分地區災情嚴重,城市內澇突出。全國洪澇災害受災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受災面積等指標雖比2000年以來同期均值偏少,但全國8成以上的災害損失集中在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等地,南京、常州、蘇州、無錫等城市內澇問題突出。
超強厄爾尼諾現象是導致此次汛情災情的主要推手。上圖顯示了2016年1月份時赤道東部太平洋、南美洲西部海面溫度大幅升高。圖片來源:NOAA
原因:超強厄爾尼諾
據中國氣象局,造成近期全球和我國天氣氣候異常的主要推手還是2014年9月開始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本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于2016年5月結束,共持續21個月;峰值強度為2.9℃,海溫距平累積值為30.2℃。其持續時間之長、峰值強度之高、海溫累積距平之大,均為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之最。
厄爾尼諾事件是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當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區的海水錶面溫度比常年同期偏高0.5℃,並持續3個月以上,就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持續6個月以上,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厄爾尼諾事件時,由於熱帶海洋溫度偏高,通過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就會改變正常的大氣環流,從而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也會對我國氣候産生明顯影響。
對我國而言,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當年,北方地區冬季易出現暖冬,第二年夏季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易出現洪澇,夏季東北地區易出現低溫。1983年夏季,長江中下游發生嚴重洪澇,東北出現低溫,黑龍江6月氣溫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低;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
1951年以來共發生了3次(另兩次分別是1997/1998年和1982/1983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
對比:本次洪澇災害比1998年洪災弱一些
據中國氣象局,今年我國入汛以來,南方地區先後出現20多次強降雨過程,為近5年來同期最多,全國有222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也是近5年來同期最多,洪水總量較常年偏多34%。
與1998年同期相比,今年入汛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比1998年偏多5%,暴雨過程偏多6次。但今年雨帶位置南北擺動大,暴雨過程的最長持續時間不如1998年同期。1998年6月12日至27日的一場暴雨天氣過程持續了16天,而今年到目前為止最長一場暴雨持續時間僅為7天。
結合導致此次汛情的厄爾尼諾現象,與1998年相比,今年中高緯的環流形勢存在明顯不同,冷空氣勢力明顯偏弱。
因此,雖然今年我國夏季洪澇災害較常年明顯偏重,但其程度弱于1998年。
颱風“尼伯特”可能于8日在浙閩沿海登陸。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新挑戰:颱風“尼伯特”即將登陸
據國家防總,今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颱風級)7月5日8時中心位於台北市東偏南方約1910公里的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33米/秒),7、10級風圈半徑分別為300、80公里。據預報,“尼伯特”將以每小時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繼續加強,7日夜間擦過或登陸台灣東北部沿海後向浙閩沿海靠近,並可能于8日在浙閩沿海登陸(13~14級),也有可能擦過沿海北上。
5日8時,太湖水位漲至4.76米,超過保證水位(4.65米)0.11米,其周邊有44站水位超警0.01~1.99米,溧陽、常州、宜興等地7站超過歷史最高水位。太湖流域性大洪水可能與颱風“尼伯特”遭遇,形成暴雨、洪水、高潮三碰頭的不利局面,防汛防颱風形勢嚴峻。
中央氣象臺預報,到6日14時,湖北東北部、安徽大別山區、廣西南部沿海、四川盆地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暴雨,四川盆地西南部局地有特大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