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抗洪勇士“水線”入黨:救災一線是鮮活的黨章
7月8日,第1集團軍某旅11名戰士在救災一線舉行入黨儀式。徐 浩攝
安徽抗洪勇士“水線”入黨
■本報記者 朱 達 特約記者 王 新
鮮紅的黨旗飄揚。7月8日上午,安徽省含山縣林頭鎮一處堤壩上,東部戰區陸軍某旅舉行入黨宣誓儀式,11名戰士因抗洪救災表現出色,經組織批准,“水線”入黨。
此刻,機步連下士李根激動不已。他從小在高原地區長大,不識水性。部隊出征前,連隊準備讓他留守營區看護物資,李根與許多戰友一樣,向組織遞交了請戰書,主動請求上抗洪一線。搶險救災中,李根扛著50多公斤重的沙袋,不知疲倦來回穿梭在堤壩上,肩膀被沙袋磨破鮮血直流,但他從不叫苦叫累;泡在齊腰深的洪水中打樁架橋,他雙腿被浸泡得發白浮腫仍奮戰不息……近一週時間,李根扛運沙袋1000余個、解救被困群眾20余人。
與李根一起“水線”入黨的機步連炊事員陳建斌,深有感觸地説:“來到抗洪前線,我看到、學到的是一本鮮活的黨章,是身邊共産黨員的模範行動——洪水襲來時,他們把救生衣讓給群眾;最險、最重、最難、最苦的任務,都是他們先上。”
11名“水線”入黨戰士的事跡,深深感染著防汛救災官兵:“95後”戰士張耀,連續奮戰4個晝夜,先後轉戰5個受災點,累計救助群眾近百人;下士鄒農的家鄉遭受洪災,接到救災任務後他果斷放棄休假,返回部隊參加救災,堤壩合龍,他帶頭跳入洪水堆置沙袋……
據旅政委楊華介紹,此次救災,全旅各救災點位黨員骨幹覆蓋率達到100%,救災中旅裏還組織黨員寫決心書、立軍令狀,同時組建多支黨員突擊隊……廣大黨員幹部的先進事蹟,成為救災官兵執行任務的“無聲命令”。
(本報安徽含山7月8日電)
貴州預徵青年搶險救災
■本報記者 馬 飛 通訊員 凡紹茜 崔 勇
7月8日中午,清理完街道上的淤泥後,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人武部官兵午餐時,送飯的愛心人士田儒屏注意到,一名青年略顯稚嫩的臉上還有淤泥,便上前對他説:“把臉洗乾淨再吃!”結果他渾不在意:“沒事,得趕緊吃完繼續救災,一會兒還會弄一臉泥!”
田儒屏被這樸實的語言打動,不由得向青年豎起大拇指。這位青年名叫唐帥,今年剛滿18周歲,已被人武部確定為預徵對象。
幾天來,受強降雨影響,貴州省銅仁市多地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5個區縣、14萬餘人受災。當地社會各界積極行動起來,攜手迎戰自然災害。聆聽著’98抗洪子弟兵救援家鄉的故事長大、剛報名參軍的唐帥決定,把抗洪搶險當成自己參軍入伍前的考驗,他找到碧江區人武部請求隨隊參加救災。
7月5日,一家冷凍廠製冷系統被洪水浸泡損壞,存放的14噸豬肉開始腐敗變質。接到轉運豬肉的任務,人武部政委衛心博帶領官兵趕到現場。一股難聞的腐肉味衝入鼻中,讓人作嘔,唐帥戴上口罩衝進冷庫。由於冷庫照明燈損壞,豬肉又被淤泥覆蓋,唐帥和救援官兵一塊一塊地將豬肉挖出來,裝車運走。
昨天,在清理主城區沿江步道淤泥及河中白色垃圾時,唐帥主動請纓:“我會游泳,我和你們去!”有的白色垃圾,坐在皮划艇上撈不到,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唐帥數次跳入水中撿拾。
銅仁軍分區政委費光明介紹,這次搶險救災,銅仁市還有435名預徵青年像唐帥一樣衝鋒在前,用稚嫩的肩膀擔負起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重任。
(本報貴陽7月8日電)
江西補償款送到老鄉家
■本報記者 吳 敏 特約記者 周勇敢 通訊員 王包茂
今天,武警江西省總隊九江市支隊副政委王健,帶著一架新買的三腳梯和補償款走進江洲鎮良種場李根茂大爺家。
事情要從7日説起。武警九江市支隊接到命令,緊急調度到九江縣江洲鎮,要搶在颱風來臨前,對2.9公里堤壩進行加固。採土點與築堤處有數百米距離,戰士們扛起百十斤重的沙袋,要繞過一片莊稼地,才能運送到築堤處。
驕陽下,官兵揮汗如雨。不遠處,李大爺心疼又焦急。他找到現場指揮員王健:“同志,為什麼不讓戰士走直線?”“大爺,莊稼地裏種滿了棉花、大豆,我們不能只圖自己省事,不顧老鄉災後生活啊!”王健向李大爺解釋道。
“1998年發大水,是子弟兵把咱老百姓轉移到安全的地方。今天抗洪,我儘管老了,不能跟你們一起扛沙袋,但也要盡我一份力量,絕不能讓子弟兵白白多流汗!”李大爺説著便抄起鐵鍬,徑直走進自家棉花地,鏟掉齊膝高的棉花苗,開出一條“綠色便道”。戰士們穿過便道運沙袋,築堤速度大大加快。
不一會兒,李大爺又發現打樁的官兵沒有梯子,打起樁來耗費體力,趕忙從家裏搬來三腳梯,送到堤壩上。有老鄉大力支持,支隊官兵經過一天一夜緊張戰鬥,今天上午築成一條長90余米、寬3米、高2米的子堤。遺憾的是,作業強度大,李大爺的梯子被撞壞,無法修復。
任務完成,部隊即將轉移。王健安排後勤人員買來新梯子,並照價賠償損壞的莊稼地。李大爺説啥也不肯收下。
王健拉著李大爺的手:“大爺,這既是我們的心意,更是我們的紀律!”李大爺連連讚嘆:“你們真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本報江西九江7月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