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孩子的聲音也應納入決策者視野
對於新高考改革,一直是叫好聲多,討論聲音少,但最近杭二中高三學生傅浩東寫了一篇有關新高考的長文則提供了另一種不同的聲音。
他提的問題有些是技術性的。比如高二高三選考要不要一同賦分的問題。新高考方案規定選考科目以等級來賦分,每個等級都有相應的比例,也就是説,選考科目的最終得分,是由你在該科目所有參考學生成績排名的位次來決定,這就帶來了不同屆次學生權益如何保障的問題。有些則屬於系統問題。比如,考試次數增加的問題,原來只需要考一場,現在卻要考多場。由於選考的成績兩年內有效,很多考生就用足了兩次考試的機會,導致應考時間大大提前,整個應考週期拉長,與之相應的,學習的週期不得不縮短;原來高二開的課挪到了高一開,原來兩年學完的課程,要一年讀完,課程安排更緊了,學習時間更緊張了。
這裡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有兩次機會,當然誰也不會浪費這兩次機會,學校將課程提前,學生到處找地方補習功課,加速學習過程,都是可以預料到的應對措施。
應該明白,規則本身沒有不公,對大家都是公平的,至於派生出的問題,則需要配套改革解決。高考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新高考立意是提供更多樣的選擇更多的機會,但它也沒有辦法精確到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專長特點,就現階段而言,公平問題仍然是高考最重要的命題,脫離了這個前提講效率都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能明白保證制度的公平性、上升通道的通暢性對中國這樣的國家的重要性,自然也能明白它註定不會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每一項新生制度從落地到適應,並從中找到規律發現樂趣,都有一個過程,高考是牽一髮動全身的事,它的影響不可能不深遠,也不可能再按以往的節奏來應對,整個中小學的教育體系都面臨著一次調整,以適應新的政策。社會是有自新功能的,經過最初的忙亂以後,每所學校每個學生,都能在新政策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節奏。
這不代表政策本身就不能探討,也不代表改革就此止步了。高考改革本身是善意的,從上到下都希望它能更好,而不是更壞,高考的改革也不會停下步伐,所以,它不拒絕理性的意見,更不會固步自封,學生和老師的意見會成為下一次決策的依據。在一片叫好聲中,社會需要聽到這樣的聲音,這不是在添亂,而是在給改革增加理性成分,這樣的聲音也該納入決策者的視野。(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