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每平方米罰1元 是另類陽奉陰違

2016-07-12 11:20:11|來源:長沙晚報|編輯:王瑞芳

圖片默認標題

漫畫/余寧山 

  在廣東省陽江市,一宗數萬平方米農用土地在被非法徵用過程中,8年來當地國土部門連下4道土地行政處罰決定書,但非法徵地行為不僅未得到阻止,相反佔地面積卻越來越大。記者調查發現,面對行政處罰,當事人一邊認罰一邊繼續違法,當地國土部門卻一直按每平方米1元錢予以罰款。(7月11日新華社)

  個體老闆洪萬來與陽東縣東城鎮房地産開發公司簽訂《代徵土地協議書》,徵用該鎮金村村委會西坑一帶10余萬平方米土地。這一涉事土地為農用地,依法須經相關政府部門批准,取得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批准文號後才能徵用,並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代徵地協議從一開始就是非法的,也已經被當地法院判決為無效協議。按説,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不但要給予有痛感的經濟處罰,而且要責令其恢復土地原狀、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

  8年4道處罰令,僅按每平方米1元標準罰款,是典型的“隔靴搔癢”、“罰酒三杯”。前三份處罰決定,連恢復原狀、退還土地的要求都未提及,執法部門更回應稱“很難界定是否佔有土地”,甚至起碼的取證環節也被“省略”了,足見其實際上是出於某種利益默契的“假處罰、真保護”,一邊製造依法履職、盡職盡責的假像,一邊給違法者打開“暗門”、提供掩護,從而糊弄上級監管和社會監督,架空了國家政策法規。

  儘管有關方面解釋稱,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對未經批准的非法佔用土地,應處以每平方米30元以下罰款,“1元錢符合國家處罰標準”,但長達8年時間裏多次組織綜合執法,結果都無功而返、不了了之,經濟處罰卻依舊如此“心慈手軟”,明擺著“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究其原因,既有執法部門不堅持原則、不給力履職的因素,更可能是地方政府、官員出於政績、利益考量在背後助推甚至起主導作用。一邊是虛晃一槍,另一邊則裝聾作啞,違法者自然有恃無恐。

  類似情形在以往一些地方曝光的土地、環保等執法案件中也時常可見,顯然已經不只是一般的懶政、庸政和不作為,而是一種另類的陽奉陰違。相較其他慢作為、懶作為、亂作為,它往往具有隱蔽性、欺騙性,對執法生態和政府公信力的損傷也更嚴重。要剎住這一歪風,必須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強化對執法者失職和相關黨政官員瀆職的監督、問責力度,倒逼其動真碰硬,嚴守政策和法律底線。(范子軍)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