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看南海仲裁案】不可信的仲裁員主導的一場鬧劇
巴伯·馬克杜姆(巴基斯坦)
今天(7月12日),所謂的仲裁庭對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做出單方面並且極其具有偏見的仲裁決定。整個國際社會,尤其是法律界和媒體界早就清楚仲裁庭將作出否定中國對南海主權的決定,這可能是近代歷史上法庭做出決定前國際社會便已知道仲裁結果的唯一案例。
中國在南海享有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歷史事實。中國在南海的活動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中國是第一個發現、命名、探索和開發南海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對南海島嶼持續行使管轄權的國家。早在明清時期就出版過含有南中國海諸島地貌的地圖,其中包括13世紀中國的探險家鄭和所著的航海圖。
現代歷史中,中國對於南海諸島的所有權已經得到多方認可,這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出版的英國、德國(東德和西德)、法國以及前蘇聯的地圖中都有記錄。中國政府發佈的立場文件強調,20世紀70年代以前,南海相關國家的領土要求中(主要是菲律賓)不涵蓋“九段線”(即南海斷續線)內的海域,這反映出其他國家對南海的索求始於近期,帶有政治動機,並受到資源開採的激勵。
1939年,日本為試圖控制東南亞曾佔領部分南海島礁。1945年,日本戰敗後,相關島嶼的所有權雖存在爭議,但是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地區採取的立場都是那些島嶼全部重新歸中國所有。1943年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強調日本在戰爭中佔領的南海區域戰後不再屬於其領土,日本從中國竊取的領土如滿洲地區、台灣、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
然而,奧巴馬政府在“亞太再平衡”戰略背景下採取遏制中國的政策,美國政府和媒體大力鼓動其他南海相關國家將問題升級,和中國對抗,其中以菲律賓為主。按照美國的意圖,問題升級到一定程度便需要仲裁,而為了獲得想要的仲裁結果,便出現了上述有明顯日美影響印記的仲裁庭。
北京在南海問題上的訴求基於四個方面:一、中國正努力保持和發展其海洋權益和領土主權;二、中國正尋求促進海洋經濟;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要求南海和印度洋周邊國家加強經濟交流和合作,並逐漸加強海路的互聯互通;四、南海在中國的國家安全體系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必須予以戰略保證。
我認為,強制仲裁在南海問題上並不適用。首先,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框架下的強制爭端解決程式僅限于處理有關《公約》解釋或適用的爭端。因此,領土主權是超出強製程序範圍的。其次,如若有關爭端涉及海洋劃界、歷史性海灣或所有權、軍事活動或執法活動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有權聲明不接受任何強制仲裁。
由於某些域外國家的干涉,南海問題已經從領土主權爭端轉變為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焦點。南海問題已經超越主權爭議、權利和利益,成為兩個大國之間的衝突。
作為一個獨立的國際媒體,《每日郵報》拒絕虛假仲裁庭的仲裁決定,這不過是由不可信的仲裁員主導的一場鬧劇。
(作者:巴伯·馬克杜姆 巴基斯坦《每日郵報》總編,翻譯:胡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