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加工廠”:多少交易在其中
俗話説,天下論文一大抄,就看會抄不會抄。這方面,廣州名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就很在行,他們的論文在“查重率”方面能夠絕對過關。技巧是,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比如説‘我今天晚餐吃了番茄炒蛋’,他就會説‘我今天晚上食用了雞蛋炒番茄’,或者是‘番茄炒雞蛋作為我的晚飯’。”
名匠公司靠這一手,僅去年就攬了4688.5單論文生意。當然,是通過論文生産線的流水作業完成的,甚至動用了網站競價的手法。
央視新聞曝光之後,名匠公司被警方“端了”,立案的名義是“涉嫌非法經營罪”。
理論上説,沒有買家,就沒有論文作假。但這個案子令人震驚之處,並不在於買方市場的旺盛需求,更有這些換湯不換藥的論文,能夠在正經期刊上“包過”發表,能夠在導師們的案頭順利通過。可見這鍋“湯”,已不只是買家與賣家之間的渾濁之湯,也是中國學術生態的渾不見底。
現實中,想評職稱的,交論文;想畢業拿學位的,交論文……沒關係,所有這些,論文生産公司都可以幫你打點。不僅代寫,還能包發。12萬字的博士論文也可以定制,全款7萬,給2萬訂金就開工。如此論文加工廠,能生産出什麼樣的學術論文,能把中國知識界的理論水準拉低到什麼程度,可想而知。
今年4月份,南京師範大學陳吉德教授在為教育部博士論文抽檢評審時,被某篇已通過答辯的博士論文徹底驚到了。陳教授説,“本著學術道德的底線,我強烈強烈強烈(重要
的事情説三遍)建議教育部有關部門一定追查論文的相關單位和作者的責任,並做出相應的處理!”“這樣的博士論文能夠順利畢業,説明某些學校的博士培養已經差到讓人觸目驚心的地步!”
陳教授呼喚的學術道德底線在哪兒?在論文代加工企業的流水線上,在學術刊物睜著眼睛印爛文的印刷機上,在畢業季學生和評職稱的知識分子與“論文工廠”的現金交易中,在導師與評審們走過場的程式中……因為底線的彈性太大,大到了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地步,使得原本該用來兜底的那塊布料,成為一部分人兜錢的口袋,連一塊遮羞布都沒剩下。
陳教授被亮晃了眼的那篇論文,最後有沒有召回,貌似還沒下文。廣州名匠公司大批量
論文造假都找不到一個十分合適的立案名義,更何況那些論文買賣已達成、“果子”已到手的受益者。論文交易成功並且通過這些“論文”完成學位或職稱等交易的人們,當然對諸如名匠公司這樣的論文加工廠是“一致滿意”的。他們心裏很清楚,他們在糊弄導師和評審們的時候,某些導師和評審們,其實同樣在糊弄人。
這麼多論文能夠成功交易,並且被“買方市場”一致表示滿意,被導師和評審們一致鼓掌通過,説明學位與職稱的評審制度,已經被一些人把玩到了驚人的地步。凝聚著知識結晶的論文,如果只是用學術道德來兜底,如果只是通過機械或者電子化的手段驗證一下“查重率”,那麼,不僅論文,學術和道德,都可以成為交易。(劉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