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指出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
“計熟事定,舉必有功。”運籌帷幄,才能決勝千里。提前謀劃、科學規劃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舉措和成功經驗。黨是依據什麼來謀劃國家發展的呢?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給出答案:“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我們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一、基本國情沒有變
正確認識國情是我們謀劃發展的首要問題,這既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執行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基本依據。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什麼?我們謀劃發展的總依據是什麼?習近平指出:“強調總依據,是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們黨從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上對中國國情所做的全局性、總體性判斷。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科學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這是對我國現有社會制度基本性質的總概括和總規定,是我國國情的基本面。第二,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一階段。這是對我國現有社會發展水準的總認識和總判斷,反映了我國社會生産力還不發達,生産關係、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等方面都還不完善的實際。這兩層涵義都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全面把握這兩個方面的涵義,才能避免片面性,既同否定社會主義的右的思潮劃清界限,也同超越階段的“左”的思潮劃清界限
回顧歷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嚴重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提出的一些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脫離、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沒有很好地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結果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走了彎路,遭受損失甚至嚴重挫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糾正了那些超越發展階段的思想觀念、方針政策,對那些不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的體制、制度逐步進行改革;同時,也堅決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仍然沒有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現階段黨和國家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總依據,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是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立足點與出發點。堅持“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就是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並將這一認識貫徹于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始終。習近平指出:“不僅在經濟建設中要始終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中也要始終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經濟總量低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經濟總量提高後仍然要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謀劃長遠發展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記初級階段。”
圖為:2014年9月30日晚,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慶招待會,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發表重要講話。
二、主要矛盾沒有變
正確認識主要矛盾是謀劃發展的關鍵,也是解決矛盾的前提。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本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存在著種種矛盾,但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社會主要矛盾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時期佔支配地位的矛盾,它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95年來,中國共産黨成立、發展、壯大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認清並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中國共産黨誕生後,以馬克思主義矛盾原理為指導,通過對中國國情及階級關係的分析,逐步認清了人民大眾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並且這對矛盾在不同階段和特定時期又在某一方面表現突出。對此,中國共産黨也分別制定了相應的革命綱領和策略,最終使中國共産黨在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中不斷發展壯大,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大眾與“三座大山”的矛盾。在過渡時期,黨把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産階級的矛盾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實施社會主義改造,鞏固了社會主義制度和政權,恢復併發展了國民經濟。在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時期,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造的基本完成,黨著力解決先進社會制度同落後生産力之間的矛盾,但認識的天平逐漸向階級鬥爭傾斜。“文革”結束後,中國共産黨在實事求是思想指引下,對社會主要矛盾問題進行了新的審視,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為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把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寫入黨章,使之成為黨的重要指導理論。
總體上看,我國社會生産的落後面貌還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首先,我國人民物質文化需要的增長仍然有較大的數量上的要求,我國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費支出佔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仍然偏高,2014年的人均消費支出超過總支出的70%,高於發達國家50%左右。其次,雖然當前我國社會生産總體上已經改變數量不足的狀況,但是品質不高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産品品質、品質和性能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再次,供給明顯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一是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一些傳統産業産能嚴重過剩,産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後於需求結構升級,居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出現到境外大量採購日常用品的現象,造成國內消費需求外流。第四,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環境污染比較嚴重。
認清社會主要矛盾,目的是通過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來確定主要任務、推動發展進步。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只有大力發展生産力,才能持續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新需求。
圖為:2016年6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六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三、國際地位沒有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這是對我國的國際身份所作出的根本判斷,是我國現階段處理國際關係、承擔國際義務的總依據。“發展中國家”就是正在發展的國家、還是不夠發達的國家,是與“發達國家”相對應的概念,發展中國家的“不發達”主要是從人均收入或産值、人文發展指數、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等方面來衡量的。堅持“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就是要清醒認識到現階段我國的國際地位,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增強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綜合國力,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堅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是對國內外某些論調的積極回應。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國際上總有一些人不能全面、真實地看中國。從“中國崩潰論”到“中國威脅論”,再一路演變為“中國責任論”、“中國發達國家論”,甚至“中美共治論”。某些西方媒體和智庫渲染中國己不再是發展中國家,其目的在於強加給中國超出自身能力的國際責任,企圖離間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以及將某些國際問題的矛頭指向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我國的國際地位逐步提升,但與發達國家還相距甚遠,仍將長期屬於發展中國家。根據國際組織的權威認定,我國也屬於發展中國家。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佈的“2014年度人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排第91位,是名副其實的發展中國家。人類發展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指標,以“收入水準、教育水準、平均壽命、嬰兒死亡率”等變數按照一定的方法計算而成的。
堅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是指導國內各領域建設和發展的長期依據。一方面,經過新中國6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生産力和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正在成為新興大國。另一方面,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在人均收入、生活品質、經濟效益、就業結構、科技水準、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還比較落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受制於人的地方,我國綜合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目前我國還有7千多萬貧困人口;如果按照每人每天2美元的聯合國標準,我國還有2億多貧困人口。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6.1%,不僅明顯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同等發展程度的國家,因此我國將長期屬於發展中國家。這種國際地位,要求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而要不忘初心,團結奮鬥,繼續前進。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在新的偉大征程中,我們要始終牢牢把握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國際地位,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